馬祖近年來新住民越來越多,在島嶼上生活的族群構成也越來越多元,對於新住民的文化,我們應該要學習瞭解、尊重差異,讓馬祖成為一個沒有文化歧視的彩色島嶼。
馬祖除了漢民族以外,最早的先民可能追溯至閩越族、南島民族,而後日本人、法國人、英國人等都有短暫停留的足跡與紀錄,而在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後,有更多的新住民選擇在馬祖定居,並且近來外籍配偶的新住民更增添了馬祖文化的多元面向,根據民政局統計,截至101年12月底止外籍配偶計183人,其中未取得我國國籍之大陸配偶146人(南竿107人、北竿17人、莒光6人、東引16人),外籍配偶37人(越南28人、柬埔寨2人、印尼2人、泰國 3人、緬甸1人、香港1人)。馬祖的面積雖小,但在文化層面,卻像是一個迷你的聯合國。
多元文化即代表馬祖有多元的族群,而多元的族群又構成新的「馬祖人」概念,民族主義的著名研究者安德森就曾說過,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馬祖人」在安德森的眼裡,自然不是天生的,沒有人是天生的「馬祖人」,就算有人出生在馬祖列島,但也可能會只認同自己是「山隴人」、「南竿人」,或是「長樂金鋒人」,而非「馬祖人」,而馬祖早期先民,不少人對於大陸母鄉的認同更重於「馬祖」在地認同,就算死了也要送回大陸母鄉埋葬,因此「馬祖人」這個概念是後天所想像認同與學習建構而來的。
根據安德森的觀點,我們應該要重新定義馬祖人,馬祖人不再是狹義明、清時期移民馬祖的福州人,馬祖人的內涵應該要更加多元,只要長住馬祖,認同馬祖,就是馬祖人,不論他是來自台灣、大陸、越南、泰國等地。
閩東文化在全國來看,是非常弱勢,但是就馬祖在地而言,有時卻可能形成一種文化霸權,對島上的其他少數文化充滿歧視。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之前,世代居住在馬祖的「老馬祖人」,目前在馬祖各界都居強勢地位,而1992年馬祖開放之後才移居馬祖的「新馬祖人」相對卻較為弱勢,他們要比「老馬祖人」更加努力,才能獲得認同與成功。
馬祖島嶼上的少數族群文化,不能因為人數較少,而被疏忽,甚至是被誤解與歧視。新馬祖人不能只是節慶活動時,穿上異國風情服裝的花瓶,應該要給與政治上、經濟上相對等的實質影響力,讓他們能夠在馬祖島上,有尊嚴地參與公共事務,一起共同決定馬祖的未來。
多元文化除了追求平等,更重要的是尊重差異性,我們不應該用主流的閩東文化觀點來看台灣新住民、大陸新住民、東南亞新住民,馬祖島上的住民,應該懂得尊重彼此,讓不同族群的文化,融合成為新的馬祖文化。
社論/尊重多元文化 讓馬祖成為彩色島嶼
- 201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