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布德
每個人各述己見,容有不同,但切莫斷章取義,而汙衊栽贓;亦不宜個體否定總體,而以偏概全;更不得黨同伐異,而人身攻擊。一切蠢靈動物皆有感性,但人的感性不得凌駕理性,理性亦不得超越真相,反之即為顛倒是非,此為知識分子所不當為,不是嗎?
每一件事的本身沒有對與錯,若有對錯,乃因其所處的「時空」和人的「心態」吧!一般人認為「對」的事,在不同的時間或處所裡,變成「不對」的事,反之亦然。古代與現代的觀點,或各地方的習俗,就是如此啊!此亦為知識分子所當知,不是嗎?
有一首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最能說明一般人對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所顯示的認知。所以用一般人的眼光,來看森羅萬象,所處種種境界,全屬生住異滅,遷流變化,豈可獨執一偏之相,而肆意攻訐「觀光博弈是惡性腫瘤、是愛滋病」,徒陷自己本身已先墮入「主觀」之見,又豈是知識分子「豁達大度」之論乎?
另有一首偈語云:「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從同樣的是「見山」,而產生不同境界體認,亦能看出知識分子學養與身心狀態。
鄉野懵懵村婦每天所見的門前那座山,是真實不變的山,固執其「見山是山」的見地。
稍有知識者,深知山崩地裂,滄海桑田等生滅無常變化,而體認到山如虛幻般「不實在」,萬物及世事皆是緣起假象。因此對「緣起性空」本無自主性的那座山,翻然曉得「見山不是山」,而毋須「死著固執」己見,應一切境上不生執著,才能豁達隨緣應事。
身為高知識分子,須從世間一切現實的事物之中,去探討其真相,從而濟世利人,發揮應有「關懷生命」的本性。因此從見山不是山的空觀而轉為妙有的「見山還是山」,體悟「性空緣起」的圓融中道,能夠運用那座山而同時又能不執著那座山,隨順機宜去利益一切大眾。若能如此地通達一切事理而自在,起妙用而積功德,才是知識分子所當為。
馬祖有座雲臺山,民國38年起為雷達和廣播站,禁止閒人出入,如今已是觀景台;馬港旁有座山,原為砲陣地,現為朝拜媽祖神像之聖地;北竿機場旁有座山,為了飛安遭剷平,這些都是人為的妙用。
因此,若能識得「山」的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悟得原來無別事,純然庸人生是非,願與諸位大德共勉之。(讀者來論屬個人意見論述,不代表本社言論、立場)。
讀者來論/看山「橫、側、遠、近」各不同
- 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