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社群時代,公共治理對於民意的對話與回應日益重要,公部門應該時時刻刻以民眾為中心,而非躲在辦公室內治天下,透過溝通瞭解民眾的需求後,發揮團隊戰力,創造鄉親想要的治理績效。
我們回顧國內媒體之一的「蘋果日報」進軍台灣報業的經驗,蘋果日報走出一條迥異於傳統報紙的編輯銷售方式,採用眾多相片、以新潮前衛的設計編排、鮮艷奪目的配色方式,吸引百姓購買翻閱;儘管該報只在超商或定點販售,鮮少有長期訂閱的配送服務,且售價為最高,但仍吸引各年齡層的目光駐足。深究原因,不外乎是該報掌握讀者「想知道的」(want to know)的內容,而非以自我立場安排「需要知道的」(need to know)新聞資訊,蘋果日報以讀者為中心,值得公部門借鏡學習。
縣府於日前召開103年第一次擴大主管會報,除回顧歷年同仁辛勞與政績,更揭櫫有關組織修編、介壽商場促參案、合宜住宅、土地發還、塘岐國宅土地、違建管理、臺馬之星建造等,為縣政團隊策進策勵的議題方向。縣府團隊四年來努力打拚,希望創造公共治理的績效,然如何讓鄉親更有感、更信服,必須借助適當的溝通與包裝方式,給人民所真正需要的服務。
真正深入了解民眾的需求,轉化為施政的依憑,方能獲致更大正當性。隨著「感動服務」的發酵,治理當局最偉大之處,不再如同以往單純著眼於百年大計的圖騰擘劃,而在於如何能將所傾聽到的民瘼昇華為公共政策,立竿見影的解決公共與民生問題,落實「及時的服務」,讓鄉親具體感覺政府的存在功能。
公共資訊的發布,亦要懂得靈活巧思,善用相關影音圖像,讓文宣不再只是政令宣導的八股文。民眾是公部門最終的顧客服務對象,要如何引發他們的興趣與目光,必須從對方的立場思考,究竟百姓會想從訊息中知道些什麼,或是想了解哪些事情。並進而透過電子平台、平面媒介的包裝,讓原本平淡無奇的官方文書,變成炙手可熱的搶手訊息。
在消費意識抬頭時代,政府過往那種硬梆梆無所不包的「大格局」式溝通互動,勢必將被汰入歷史洪流中,為人民所棄嫌;取而代之的,是「小而巧」的精緻對話與回應,立於鄉親立場,真正去了解它們要什麼,方能創造被民眾所肯定的公共治理績效。
社論/對話與回應 創造鄉親想要的治理績效
- 20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