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儀宇
一、觀乎人文,化成天下
甚麼是文化?文化的本質是甚麼?這是任何一個人皆可津津樂道的話語,卻又複雜得讓人無法說清楚的名詞;「文化」一詞,可是世間上最富歷史性、最具多義的概念;「文化」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意為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等。或即指人的活動,造就成無所不包的對象的複合概念。
在我國古文字中,「文」本指色彩交錯、紋理、文字文章。衍生之,則「使變得有條理、合理、好看的意義」;「化」者係指「變、改變」。《周易•賁•彖辭》「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解釋成「用人(文)化了的事物,再來造就人的世界」。
綜上,文化的本質,其實就在於人和人的活動本身,即「人化」與「化人」的柔和真諦。是以人為本,它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是有根能夠生長的,是具有人味的。要從「人化」的廣角而言人的生存、發展、完善和提升,並提示人「化」自己,使自己成為「人」,更是「人」所遵循的價值、理想、尊重;又從 「化人」領域中,塑造成有機的社會物資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本色。吾人期待,於創建新文明、新文化的同時,亦能培養與新時代同步發展的新「人」。
二、聞戰色變,膽顫心驚
令人詫異的,尚有人揚言,在馬祖欲要再開闢一場「新的戰爭」,而且是「文化大戰」!提到「戰爭」一詞,馬祖人既有刻骨銘心之痛;加上與「文化大革命」相容性甚高的「戰地文化之戰」!更有談虎色變,退避三舍之心驚。
提到「推動馬祖申請登錄世界遺產的計畫」,筆者身為馬祖教育文化工作者,頗有心戚戚焉!問題是申請「世遺」的計畫可達成目標之周延性、可行性、獨特性、理想性、內容項目精緻等,可否符合具文化價值的深度、廣度、內涵本質與理想等有幾希?皆是未來主掌馬祖文化政務推動者,頗為挑戰的課題;至今讓人詫異的,居然將「讓那些弱勢的多元就業群眾,進入廢棄營區,以營造戰地文化」?況乎尚提高分貝,進一步要求「活化營區,讓他們參加開發觀光產業的行列中」?開宗明義的主張,就是一場怪異、弔詭的「文化戰爭」。
平心而論,為那些弱勢族群發聲,尋求安身立命,基本上是以「愛」為出發點,頗令人堪謂敬佩之處。惟主張將彼等強行霸佔廢棄營區,並欲與不相關的「文化」連結在一起,更主張是一場新的戰爭等。整個論述前後顯得非驢非馬,搔首弄姿之感,正當性、理想性更顯得薄弱,似有急功近利的畸形理解。孰不知,廢棄營區多年來是馬祖人,要求軍方「還地於民」的訴求,長期的被軍方剝奪、強佔而無法解決,已經累積到最高的民怨。還好應該感謝,前年先有楊縣長綏生爭取到6000件土地,進行重新辦理登記,讓已沸騰的民怨稍事紓解;更感謝近由陳雪生委員強力成功的修改了離島建設條例第九條,終於有了法律之依據,未來這些廢棄營區,是要準備釋出歸還馬祖人民的原地主;故以,強行進佔廢棄營區,似有違背土地正義之嫌與不合理性。幸好,連江縣政府已經看到這點嚴重性,一直未予核准,尚屬英明的抉擇。
三、弱肉強食,永無寧日
回顧馬祖文化發展史裡,皆存有與戰爭、擄掠事件脫離不了的緊箍咒與弱肉強食的羶腥殘酷的毒害;永無寧日的爭戰,讓馬祖文化裹足不前;不斷於列島上發生戰爭,橫亙於馬祖文化發展里程碑上的大石頭,揮之不去:
(一)早期的倭寇侵擾島上,茲有於東犬「老頭山石刻」留下了擒倭戰果石碑為憑,是馬祖成為東海最早的古戰場所,至今已被歲月抹去刀光劍影的痕跡,只徒留下後人憑弔而已。
(二)接續有海盜燒殺搶奪凌辱橫行於島上,作惡多端,形成無政府狀態,是謂馬祖最黑暗時期。他們把搶奪來的土地財產,建構成一棟棟「豪宅-即現今所謂的閩東建築形式」,供其揮霍玩樂,並作為發動另一次燒殺搶奪惡行的橋頭堡,馬祖人每每觸景傷情,敢怒不敢言。惟今人不察,卻刻意誤將其形塑成「閩東建築」聚落、居民住屋樣板文化,令人不勝唏噓。
(三)緊接著,日本人佔領了整個列島,並於馬祖港建立了小型飛機場,專是用以空襲福州地區的軍事基地。同時,並強力掃蕩島上尚橫行霸道的幾股海盜勢力,最為有名者,當是用計誘捕了最具實力的梟首-林義和,隨即將其綁上大石塊,處決於西尾頭海底,並澈底剷除了殘餘嘍囉黨羽,讓島上的海盜勢力,頓時銷聲匿跡,亦是另類的政績。惟日本人也好不哪裡,一樣的燒殺搶奪惡行不斷,是馬祖人永遠抹不去戰爭中所遺留的毒害。
(四)38年國軍進駐到島上,他的第一槍開得是對島上幾位居民,只因兩個聲的口令聽不懂,滿載著魚穫要靠岸,就被冷冷的子彈冤死於槍口,不但回不了岸,也永遠回不到家,毫無預警的戰爭就降臨到島上,從此揭開了序幕;這場戰爭一直無法停歇,從此兩岸間大門被封鎖,這裡的住民始終回不了近在咫尺的對岸原鄉。茲因戰爭的降臨,迫使島上改變了一切;全民的就業、就學、就醫等三大問題全然顛覆了過去既有的漁村生活形態,讓住民不得不拋棄家園,來到海峽的西岸-台灣。為了生計,遠走它鄉是馬祖人不得不然的遷移,至今仍方興未艾的尚在進行中,馬祖故鄉各村聚落,呈現著漁業一派衰敗沒落、住屋十室九空、牆垣傾倒的殘景,皆是這場戰爭所帶來的惡果,至今仍未能平復。
四、戰爭落漆,文化復興(結語)
戰爭這個名詞總令人不寒而慄,戰爭會夾帶著無數的死傷與環境的破壞。距今的大規模戰爭就是第二次世紀大戰,全世界的國家都參與了這場戰爭,主要分為同盟國與軸心國,雖然這兩派之間的恩怨並非直接與戰場上的人民相關,但一旦輪到自己步上戰場,責任感與榮譽感就在身上卸不掉了。也因為當時的抗爭以如此巨大犧牲才得以換來當今的和平盛世榮景。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講「文化」的時代,但是一旦與功利色彩相結合;與戰爭搶奪霸道相為伍,則社會人的心靈的戕害、價值的淪喪,必遭致惡果,不免活生生地滅絕了真正的文化成長。我們沒必要一味地陷於歷史之中不能自拔,但也不能有意無意地忽略或淡忘歷史。一旦有戰爭會有人失去寶貴的生命、會有人因此而失去最愛的家人。
因而知道了戰爭的可怕,就得讓戰爭於馬祖地區銷聲匿跡,全力營造利民福祉的生活環境,人人有責任保護祥和的氣氛,以促進我鄉永世富足安康、以人為本的和平文化而後已。(讀者來論屬個人意見論述,不代表本社言論、立場)。
來論/弘揚文化無須言戰!
- 201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