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高中歷史的新課綱引發爭議,部份學者認為它具有親中仇日的色彩,另一派學者則認為是撥亂反正,可以形塑學生對中國、對國民政府統治台灣的應有認同。部分民眾並擔心,若在野黨執政縣市選擇抵制這份課綱,將使得104年度起學生應考時缺乏標準答案,於此同時卻有學生家長認為「標準答案」根本不一定必要。
目前在網路上也爭論不休,部分關於課綱新聞的留言串下,也成為藍綠支持者辯論的擂台,其實在爭辯這些議題之前,我們或許先應該回答的是,歷史教育的目的是甚麼?我們希望學子怎樣學習歷史、學習怎樣的歷史?
如果從「形塑特定政治認同」出發,由官方欽定一個「正確」版本、全國各級學校遵行,就有一定的必要,而如果從「紀錄與傳遞官方歷史,傳承忠孝節義等特定(菁英)價值觀」,也的確有官方介入、頒定課綱的空間;在這些前提之下,課綱對教材所具有的拘束力也不容小覷。
但如果要「鼓勵並協助學子探索歷史」,對於家園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人與社會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一套瞭解,則頒定一個「標準課綱」、規定一個「標準答案」就不見得必要了。
早期台灣的威權時代,出版與講學自由因為「動員戡亂」的理由而遭到限制,學生所閱讀的歷史教材是國立編譯館的版本;而在民主化之後,歷經各方的衝擊與討論,逐漸形成「一綱多本」的局面。然而在課綱內容的開放性、包容性的進展,仍歷經多年的討論與爭辯。無論是「泛藍」或「泛綠」學者,都有人希望學子們能接受自己的歷史解讀,從「欽定歷史」辨別忠奸。
我們一方面尊重教育部及參與課綱審議者的意見,但也希望相關課綱的制定過程能夠公開、透明,且目前所產生的爭議能經過民主、開放的溝通而圓滿解決;同時我們也要提醒學子與任何讀歷史、學歷史的人:歷史記載如同新聞報導一樣,是經過人為的產製過程,並且深受當代的政治等複雜因素影響,因此絕不可能有輕易的標準答案,官定的版本縱然給了解答,但仍有讀者獨立去探索、爭議的空間。
我們一方面肯定教育部與專家學者願意審議教材、提供學子一個思考、認識歷史的方向,但也希望各級學校包含馬祖高中,在歷史教學時,能不僅從「形塑學子政治認同」的目的出發,而是比照先進國家,將歷史詮釋的爭議開放討論,於考試及課堂中進行多元與成熟的溝通,因歷史本無標準答案;我們是否需要標準答案,也深受大環境的影響與限制。
社論/歷史沒有標準答案
- 201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