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找回失落的聯結:用執行力強化地方願景

  • 2014-02-11
 據載,由於不少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遭房東歧視,台北市政府於去年推出「租屋平台」計畫,徵求愛心房東辦理租屋契約公證,房東每年可獲得一萬元住宅出租修繕獎勵,要幫助獨居老人等弱勢族群租屋;豈料,截至今年一月底,「愛心房東」僅副市長張金鶚一人,計畫宣告失敗。
 另觀新北市政府自去年推出的「幸福保衛站」,結合轄內四大超商計二千多家門市,協助孩童在家中突然遭逢變故或急難時,能透過超商立即獲得協助,避免飢餓。自開辦以來,僅花費百萬餘元,卻能使五千多名學童受惠,亦發現許多需協助的高風險家庭,使其免於邊緣化冷落。
 同為直轄市的北二都,先後同樣推出社會福利政策,旨在協助弱勢家庭度過難關,但執行結果卻大相逕庭,一者敗北、一者順利付諸實踐;其關鍵之巧門即在於政策規劃與政策執行間的連結緊密程度,以及社會網絡的支持完善與否。
 翻開縣政府的103年度施政計畫,打造廉能陽光政府、交通網絡改善、還地於民、發展觀光旅遊、建立友善環境、照顧弱勢等,均係縣府團隊今年的努力方針,亦代表公部門施政重點。願景理想,也值得鄉親期許,但著實要深析的是,如何去落實?如何獲得社會肯認?
 政策的臧否不在於計畫擬定的如何完善,而在於如何將抽象的思維具體轉化為行動,讓人民有感。一個地區的文化與風氣,成為左右政策成功與否的政策環境,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卻感受得到。當今的任何公共議題,由於涉及多元利害關係人,絕無可能單憑主事者意志即能實現,不論我們有再多的理想,或是如何雷厲風行,只要社會沒有形成認同或接受的風氣,建立起縝密的公共網絡關係,政策必定會導致敗北。
 馬祖有自己的殊異性,公部門在研考方案時,除毋庸仿襲台灣縣市的藍圖,更須進一步琢磨執行的關卡。在過往戰地政務時期,由軍方管制,儘管有著上令下從的權威合法性,但卻未必具正當性;在地方自治時期的今天,地方自治固然可擘劃自己的理想,但卻更須聚焦於人民的感受與正當性利基的建立,以信任與友善的誠意拉近和鄉親的距離,時時進行溝通鼎鼐,並不斷從百姓立場思索問題,如此方能將阻力轉為助力。
 經由台北市與新北市兩項社會福利政策執行的結果迥異,可予馬祖未來研議公共政策時,有更多的借鏡,俾將規劃與執行做緊密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