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有勇氣的送行者 有尊嚴的往生者

  • 2015-07-24
 今年5、6月間,國內相繼傳出有祖先的墓穴未通知家屬即逕代為遷葬、乃至遺體火化,當後輩晚生赴公墓追思祭拜時,已不復見先人長眠之處,令陽世親人感到既氣憤又悲痛,直指政府墓政管理作業顯有疏漏,罔顧先人權益保障。
 墓政業務因涉風俗之說,過往常被視為既冷門又不受歡迎的工作,甚至鮮少列為公部門施政重要計畫一環。你我皆是自然人,終有自搖籃到墳墓,從人生舞台謝幕的一朝,且隨著老年化比率的成長,臨終事業將成為我們無可迴避的重要課題。馬祖近10年來,往生人數成長16%,對於殯葬設施使用需求缺口逐年擴大,為讓往生者有尊嚴的離去並讓家屬放下罣礙,公部門不能再避躲這項臨終的服務管理,必須大破大立的研謀一套有系統的規劃,不致讓墓園凌亂不堪;畢竟,如同陽間凡人有住宅的需求,沒有人會希望住在骯髒污穢的環境。
 儘管馬祖習俗多半偏好於亡者入土為安,用土葬方式為主,但並非代表可以任意挖掘下葬,乃至興建所欲形式墓座。依殯葬管理條例指出,公墓內應依地形劃分墓區,每區內劃定若干墓基,編定墓基號次,每一墓基面積不得超過8平方公尺;此外,埋葬棺柩時,其棺面應深入地面以下至少70公分,墓頂最高不得超過地面1公尺50公分。為使墓園井然有序,主管單位要積極參酌環境規劃出示範公墓,並做好序位編排與大小設定,使規格整齊劃一,不致如過往亂葬崗的凌亂不堪,甚或墓穴興建如宗廟或透天厝般的華麗壯觀,排擠他人墓位興建空間利用及風水擇選,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並在適時向民眾及禮儀業者宣導。
 公墓除規劃與興建完竣,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心去管理經營。或因風水習俗之考量,令許多人聽聞墓政即避之唯恐不及,視為忌諱與觸霉頭場域;對於鄉親看待墳墓的不同觀點我們持開放尊重態度,但公部門是殯葬主管機關,責無旁貸的要有效去經營與維護,不能認為不喜歡或排斥就任憑等閒。我們不要求政府單位須比照國外經驗,把墓園當作觀光遊憩場所經營;但至少要能保持環境清潔舒服,不至讓雜草叢生或野狗群聚,乃至成為非法之輩犯案溫床,讓原本充滿陰森恐懼的墓政設施更添加一抹灰暗色彩。對於殯葬設施也必須派員不定期前往巡視或檢修,及時將壞損或缺漏之處補強,不讓小問題釀成大災禍,讓祖先與家屬承受無法釋懷的遺憾。
 面對土地資源的逐日稀少,我們也鼓勵鄉親們能接受火化進堂納骨的觀念,為環保盡一份心力。火葬與土葬最大差異,除減少土地問題的取得,更大的考量點在於可避免環境污染與衛生問題,不致使大體腐化或起掘的過程因病菌飛揚而產生的疾病問題。其實,慎終追遠並不限定特種形式,只要能表達對先人的追思,用虔誠的心意與祂們溝通對話,即便是羽化後進塔,相信依然能和我們的心常在。
 政府的功能包山包海,面對社會的轉變,所要關切的不僅是陽間的凡人,更必須思考如何安置先人的遺靈,讓彼此都活在有尊嚴、與舒適的環境裡,而非只單方面想到享受人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