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屬離島,素有飛魚故鄉的台東縣蘭嶼鄉,擁有得天獨厚的地下屋、拼板舟、芋頭田、飛魚等文化資源,近年隨著觀光熱潮引進一窩蜂遊客湧入,導致島上垃圾量暴增。為有效維護環境與自我惕勵,蘭嶼已考慮擬隨船票、機票加收清潔費,並透過「遊客總量管制」,降低對這顆遺世珍珠生態的負擔。
光是103年度蘭嶼就吸引13萬餘名觀光人潮蒞訪,幾與馬祖不相上下,儘管當地發展旅遊事業年資甚淺,但卻在近年吹起在地居民自我覺醒的風向,頗值得同屬立足旅遊事業的我們省思對話。許多達悟居民與專家發現,路燈設置越多越明亮的地區,會吸引許多具趨光性的昆蟲飛來聚集,使得像是獨角仙等甲蟲成為輪下冤魂,甚至干擾母綠蠵龜產卵,嚴重破壞整個自然生態保護,因而開始省思要降低人工照明的裝置。又像是旅客激增製造出的飲料瓶瓶罐罐,因物資回收商運輸成本的考量,對於蘭嶼地區的保特瓶回收工作興趣缺缺,使得許多保特瓶被當作一般垃圾處理。再如觀光市場地打入,為了增加收益商機,蘭嶼相繼推出的夜間觀察、尋訪潮間帶、浮潛與潛水等和大自然的互動行程,卻一次又一次無情干擾原生物種的棲息,打亂四季該有的生物行為,人類的私慾成為環境最無情的殺手。
究實而論,當觀光產業變成一種商機時,大環境自然會設計出以「自然」、「原生態」、「文化體驗」等噱頭來塑造觀光事業,並挖掘出更多的攬勝和導覽路線,以滿足大眾的渴望;畢竟,只要有需求就會有市場。觀光事業本身並不是環境破壞的原罪與殺手,只要能在開發和保育間取得平衡,經營得宜不但可活絡在地經濟景氣,亦有助於生態保護工作。生態要永續發展,必須有休養生息與復育機會;但我們生存環境在人類貪婪掠奪下,許多已不具可逆性與恢復性,過度開發販售自己土地的靈魂,只求得經濟商機的到來,對於大環境無情吶喊置若罔聞。具體來說,許多旅遊秘境或路線的安排就是建立在對生態的掠奪,求得如煙火短暫般的驚奇新鮮。
繼先前迷你佛手被濫採,迭有見聞部分鄉親連尾指般大小的螺貝都不放過,一網打盡成為販售利益與佳餚,我們再次給予呼籲。馬祖的資源相較台灣相對稀少,但揆諸我們當前生活水準而言並非無以繼日,將渠等資源毫無分寸的網羅,並缺乏有效的復育保護計畫,這等同於把大家逐步推向竭澤而漁的一朝。我們誠摯的呼籲,所有鄉親與業者要學會放下、放手乃至住手,不要一味迎合觀光客胃口,而無止境的破壞與開挖資源,被利益沖昏頭。遊客只是馬祖這塊土地的過客,帶走回憶與製造垃圾後就拍拍屁股離開,不用擔負任何環境保護的責任;但彼此是世居在這串島鏈的子民,我們有義務共同保衛這塊得來不易的環境,只有先自重才會受人尊重。有一天,當馬祖不再美麗、不再天然、不再物饒,縱使跪求哭喊,將沒有遊客願意再踏上北疆島嶼。
「假若你是要來幫助我,那麼你已可回去;但若你將我的打拼看成你生存的一部份,那麼我們或許可以一起努力。」這是澳洲原住民心中的無奈與感慨。蘭嶼這樣小小的海島都能及時在觀光遊憩刻際反思彼此環境的未來,身為明日之星的馬祖,所需要的不是更多來喝采錦上添花的觀光人潮,而是思考如何喚起更多鄉親對自己身邊逐漸消失的環境有危機意識,共同守護這桃花源。
社論/逐漸消失的馬祖靈魂
- 201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