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重視母語傳承 深化馬祖的文化認同

  • 2015-08-10
 本縣七月與桃園市政府達成共識,簽署13項合作交流事項,其中一項是辦理原籍馬祖的桃園學生回到馬祖原鄉,進行沉浸式馬祖母語教學,這項創新縣市合作,各界有很高期待,希望能透過母語與原鄉的連結,強化旅台鄉親第二代對於馬祖的認同。
 一個會說馬祖話的馬祖人,就算離開馬祖的土地連結,遊居闖蕩世界各地,仍然會有強烈的馬祖認同,因為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傳承與自我認同的重要基礎。目前旅台第二代很多人沒有來過馬祖,更不會說馬祖話,唯一跟馬祖連結的只是血緣的原因,對於馬祖第二代、第三代,我們不能讓他們成為馬祖認同失根的一代。
 母語是媽媽說的語言,目前世界各地少數族群的母語都面臨消失的危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一般性大會特別於1999年決議將每年的2 月 21 日定為「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希望加強對於母語的本存與傳承,今年的主題是「以語言為手段和內容的全納教育-語言至關重要」,點出了教育與語言發展的重要關係,我們應該以新的全納教育思維,來看待馬祖母語教學議題。
 沉浸式教學源於加拿大,以完全融入某種語言與文化的方式來進行學習,這對少族群族的母語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我們鼓勵旅台鄉親踴躍回馬祖參加馬祖話的沉浸式教學,不但重新學習依嬤的話,也實地瞭解馬祖的歷史文化,進而認同自己也是馬祖人。
 不過我們也自我反思,其實不僅是旅台第二代有馬祖話疏離的危機,就連馬祖當地的年輕世代也有馬祖話的斷層問題,受到全球化競爭與國家語言政策影響,目前國語、英語、台語在我國公共場語與大眾媒介是優勢語言,而馬祖亦是如此,大部份馬祖年輕一代會說的國語、英語、台語字彙,多於馬祖話。馬祖話與其說是「母語」,不如說是「老語」更為貼切,因為會說流利馬祖話的馬祖人,都是50歲以上的馬祖人,對於年輕一代馬祖人而言,國語已經成為馬祖家庭的實質母語。
 馬祖的母語政策,不能從一個學生個別的馬祖語言能力來切入,應該要以一個世代的整體觀點來思考,我們希望出現更多的「馬祖話家庭」,讓馬祖話成為家庭中的主要溝通語言,因為母語的教學,學校只是輔助,真正的學習母語場域應該是家庭。
 讓下一世代的在地馬祖人、旅外馬祖人也能說馬祖話,是我們這一代馬祖人的文化使命與任務,我們期望能有更多年輕人會說馬祖話,認同馬祖文化,讓馬祖話與馬祖文化能永遠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