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迎接台馬海運新時代

  • 2015-08-13
 歷時四年,斥資新台幣14億元打造的全新 「臺馬之星」昨天在基隆港盛大首航,這艘搭載馬祖鄉親多年夢想的全新客輪加入營運,除象徵世代傳承的意義外,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台馬海運的服務品質。「臺馬之星」是第一艘國輪國造且由地方政府擁有的全新客貨輪,營運後再搭配留用的「臺馬輪」,代表地方在海運交通上可運用調度的資源是空前的多,也期盼這兩艘大船能為台馬海運開啟空前的新時代。
 十多年前購自日本的中古船「臺馬輪」一直在台馬海運交通工作中擔綱,她每每在關鍵時刻發揮疏運旅客的重要角色,在馬祖機場未大幅改善前,台馬海運交通的必要性仍應受到重視,中央政府也在這種情況下核定了連江縣政府爭取的第一艘由台灣製造的大型客貨輪;「臺馬之星」的加入有著台馬海運世代傳承的重要意義,由於「臺馬輪」船齡老舊,每年高達兩百多趟次的長途航行,對這艘上了年紀的船隻而言是很大的負擔,同時為滿足馬祖的觀光發展需求,提升海路客運品質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全新的「臺馬之星」雖然在建造過程中因為設計的問題而紛紛擾擾,但這些紛擾都應該讓它過去,基本上新船在空間與舒適性上一定會比舊船來的好。由於台馬空中交通運能已近極限,台馬之間的客輪從早年的備用角色轉變為運能主角,這一點從今年的海運載客量獲得證實,特別是對每年4到6月霧季的馬祖機場及交通不便的東引地區而言,「臺馬之星」在未來的日子裡會是一顆閃亮之星。在各界以興奮之情迎接「臺馬之星」駛入福澳及東引中柱港的同時,對於過去為了爭取建造所付出心力的各方人士都要給予嘉勉和鼓勵,從經費爭取到設計建造,中央及地方官員開了無數次的會,無數次的公文往返,過程雖然艱辛,但我們希望呈現的果實是甜美的。
 回首過去,台馬的海運從戰地政務早期的開口笑到AP運輸艦,馬祖軍民鄉親可謂一路吃苦走來,但基本上台馬間海運是朝進步的方向前進,然而因應時代的變遷與實際需求的成長,或許仍有鄉親對「臺馬之星」的型態與運能感到不滿足,但至少比起過去是很大的突破與進步。全新「臺馬之星」下水首航不僅只為了改善台馬海上交通,她更重要的任務是要補台馬空運之不足,全面帶動馬祖的觀光發展,因此在管理工作上不得不做改變調整的準備,新船的穩定、舒適正是未來與空運競爭的最大利器。
 「臺馬之星」首航加入營運並想發揮最大運能,必須與舊「臺馬輪」留用相互搭配運用,才能提升便利性帶來更多人潮,同時全面改善東引對外交通,對地方政府而言這些都是可操之在我的重要資源,妥善的航班規劃才是未來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提高消費者接受度才能創造穩定客源,並從被動的備用角色轉換成主動的運能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