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菜單,永遠是遊客、住民的最愛,也是永續經營的「鎮店之寶」。在馬祖旅遊興盛,除了旅遊餐在價格被固定框住之外,一般宴客餐建議業者要走在地風味,避免台式現成品或半成品,固然在料理上方便快速,但在客源開發及穩定度會面臨經營挑戰。
正當討論傳統聚落民宿內部設施舒適、便利性升級議題之同時,地方餐廳菜單配置,也是住民及遊客在意的話題,它牽動了觀光的口碑,更是評價旅遊招牌的分數。現今小三通海鮮如鮑魚、真空包裝黃魚、竹蟶等都可帶進,這些搭配淡菜都是最佳食材。
過去受限交通及兩岸封閉,食材來源是業者最大困難,我們可以理解體會,但是觀念也要轉變,經營型態更要轉換;如今時空不同,在經營對象、項目、策略都要加以調整,從精調在地食材著手,在菜餚搭配上,求量也求質,並兼具風味特色。
至於,自由行的散客,從今年起湧入的流量大增,一般小吃店、簡餐店成為他們或是馬祖親友宴請飲食的選擇,而特色風味餐的調配,是可以發展的路線,過去大雜燴、大碗盤肉類已送入歷史,而端出的應是特色、風味、質感及氣勢。
現代人吃東西,不求大肉或是台灣進口冷凍魚類,只希望有特色、可口及特殊風味。如農家菜沒有什麼大菜,除土雞外,其他都是菇、蔬菜、豆腐,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讚不絕口。所以,馬祖在地特色的餐飲,沒有必要端上八道、十道的台式口味一般菜餚,遊客吃得並不回味。如酒糟炒飯、老酒燉黃魚(隻數增加)、鹹肉燉豆腐、在地時蔬青菜、鹹餅夾炒蛋、蚵及魚丸湯或外加龜粿,量多一些,旅客也會吃得開心。
酒糟是健康食品的說法,大家都知道,我們現今酒糟菜單花樣還要再研發,或再去找古早酒糟配菜的食物,如酒糟煮乾蝦皮、酒糟炊飯(跟老酒飯不同)。一度從酒糟的紅到地瓜的黃,打的都是幸福、溫暖的餐,配合旅遊的需求,由聚落保存運動推起,再到特色小店的開起,其實也都是在找餐飲發展的定位。
不論南、北口味,在地味永遠是主菜,酒糟的料理,近年已漸漸端上食桌,除了具地方特色之外,也是一道健康佳餚,我們可以先分一般、中等價位,料理酒糟大餐,從飯至菜全是酒糟料理,也是遊團中所安排的風味菜,而一般散客則可自我選擇。
上菜不見得是要大肉,現今人們飲食均以口味、少量、特色為取向,我們可以在肉、魚及海鮮品做變化,如鹹肉、魚干或醃漬品做料理搭配,可以讓遊客感受風味與飽意。
由風味餐的起步,至各方的研討開發及嘗試,在菜單內容上已多元,業者也花心思在開發,這也是特色招牌一塊塊串起來,在未來還有極大的升級空間。
社論/馬祖風味菜 永遠不褪色
- 201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