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用鼓勵代替指責

  • 2015-08-19
 蘇迪勒颱風過後,台灣社會瀰漫一股見獵欣喜的氛圍,只要抓到些許的失誤媒體就像一群嗜血的狼群蜂擁而上撕裂獵物;資深媒體人李艷秋投書中國時報,直言一個蘇迪勒颱風,看到台灣最醜的風景,是人!她以風災過後發生在南部的案例,在第一線風雨中搶修的台電人員居然遭民眾毆打,台灣民眾過去堅守的是非與價值、那些扎根在心中的倫理與道德,似乎變成蔽屣了?如此一來台灣還有什麼值得驕傲?
 這些話雖然說重了,但卻是大多數旁觀者默默的心聲,台北市打開水龍頭流了三天的泥水,讓媒體及政治人物一個勁的尋找是誰的決定,不變的過程就是逼迫主政者道歉,或是錯誤決策者下台,但曾任內政部長的李鴻源已經清楚說明,颱風是天災,每一位公僕都希望將傷害降到最低,並儘速將市容恢復,但任何一位民眾都可以在臉書指責颱風過兩天了,為何自家門口還躺著一棵倒著的樹,但不曾省思為何自己不能協助移開。相較部分學校師生自行清理校園,在最短時間恢復環境,跟要求工務局及環保局儘速清理的學校,其間的差異正是台灣目前失衡的現況。
 臺馬之星的啟用,是馬祖另一個交通的重要里程碑,歷經三任縣長與中央民意代表的努力,以馬祖縣市人口的稀少,全然仰賴中央支援的處境,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任何的建設都來之不易,過去只有馬祖羨慕別人的份,此次金、澎縣市首長直言羨慕馬祖交通的新建設,但仍有許多人持續的指責,指責若沒有提出更好的建議,在臺馬之星已然上線的此刻,就淪為口水之意氣。
 許多的批評來自習慣,臺馬輪在馬祖陪伴鄉親走過十餘個年頭,在機場交通中斷時成為台灣與馬祖之間重要的聯繫,多少次在風雨中完成疏運的任務,而其中的流程與環節是多年來的磨合。臺馬之星甫展開疏運,無論是人、機器或是貨物載送等,都尚待眾人的智慧,在諸多的現況下找尋最佳解決之道。
 馬祖的人是我們最驕傲的風景,濃厚的人情味、互相幫忙的熱情,過去篳路藍縷的生活環境養成的互信與依賴,馬祖的改變是眾人努力的結果,願意留在馬祖的每一位鄉親,誰不願意家鄉一天比一天更好,也許站在自己有限的理解上無法認同他人,也不代表別人就是錯誤,每個人都需要更多聆聽的耐心。
 以文化發展而言,每個人的見解並不相同,馬祖的每一樣政策或活動都必須仰賴中央經費的支援,名人講座、馬祖文學獎等,原本就仰賴離島建設基金的預算支應,文化局應該針對經費異動造成的經常性活動更動做詳細的說明,但針對性的指責確實也有失公允,聚落保存原本就是一件需要長時間累積的工作,文化政策自然也同步在點線面的層次上而努力。
 鄉親對於縣政的監督與批評是民主的常態,各相關單位詳細說明施政重點也是責任所在,惟好的建議激勵馬祖好的發展,無謂的漫罵與指責卻是撕裂感情的雙面刃,以身為馬祖人為傲是我們唯一的信念,也希望鄉親共同努力,用鼓勵代替指責,讓馬祖發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