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超過30多年歷史的北竿塘岐國宅,日前再度出現騎樓天花板水泥塊掉落傷人的意外,隨著時間過去,國宅海砂屋問題會日漸嚴重,諸如此類的傷人事件可能頻傳。塘岐國宅興建於戰地政務期間,土地為公有,地上物為私有,又因為各家戶近年來都分別有不同規模的整修,若要以危樓認定強制拆除重建,恐有立足點不平的障礙難以突破,釋出土地交由屋主可能更有助於重建工作推動。
塘岐中正路及部分路段國宅曾經是北竿的黃金店面,當時一間沒有土地權狀的店面要價超過五百萬元,但店面再怎麼黃金也不敵歲月造成的結構損壞,再加上又有土地問題,塘岐國宅成了政府與屋主共同的棘手問題。雖說是燙手山芋,問題終究要解決,現在不做,以後遲早也要面對,但要如何來為這一整排的危樓「解套」,政府與民間都要以更積極、務實的態度面對。
早期的海砂屋經過數十年時間的風化,除了現在看得到的外牆有剝落問題外,真正致命的結構可能才是最大問題,這些禁不起考驗的結構或許深藏不露,至今仍未經結構技師加以鑑定,對居住在內的民眾而言是很大的隱憂。國宅問題早在十多年前就有民眾提出,歷任多位縣長仍無法解決,關鍵在於土地問題,要釜底抽薪就必須從土地問題出發做考量,政府如何在兼顧社會公義與民眾期待之間做抉擇,需要更多的對話與溝通。
塘岐國宅是危樓應屬不爭的事實,其實縣府與住戶早已針對解決方式開過多次協調會,但至今仍無具體共識方案出爐,民眾過一天算一天,問題始終沒解決,反而是一天比一天嚴重;僅從土地釋出這一項來看,十年前的公告地價與現在有著倍數的差別,究竟應該用什麼的標準來取得多數住戶的共識,這才是接下來可能面對的大問題。土地價值可以先擺一邊,政策要先定案,不管是採何種方式解決分歧的意見,並在符合法令規範下推動問題的解決策略。
國宅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甚至有人建議採類似BOT模式全部拆除重建,或是都更計畫等,但在諸多方法之中比較沒有爭議的是土地釋出一途,在政府意願調查的過程中,有超過九成的住戶願意以合理的價格承購土地,而地方民代也正朝這個方向在努力,既然已有多數民意的共識就應儘速推動落實,否則日後土地若因其它因素快速增值,住戶價購意願會越來越低。
土地問題不解決,國宅要重建更新的可能性不高,其不動產的價值也會隨著降低,興建於民國65年的塘岐國宅,至今有近40年歷史,當時是由戰地政務期間兵工協建,全部是所謂的海砂屋,民宅內部天花板及外牆水泥剝落現象,表示建物結構老舊警訊已現,不能等到出大事才來面對這個問題。
社論/塘岐國宅土地釋出才能釜底抽薪
- 201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