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大小通吃的資訊社會:大數據不大 小數據不小

  • 2015-09-04
 「大數據」(Big data)概念在行政院射出「科技三支箭」銜接網路與實體世界後,儼然成為當今資訊顯學,成為與世界接軌的重要工具。縣府建設局也順勢在今年夏季辦理電子商務系列座談,探討如何利用社群資料探勘技術,即時掌握馬祖輿情與縣民正負面情緒表現,藉以透過資料視覺化、提前示警系統與支援平台,進行全方位施政決策。
 大數據又稱巨量資料、海量資料,其實並沒有明確定義,但所指涉的意涵不外乎為處理的資料規模量大到無法用人工在短時間內有效處理,成為人類即時所能解讀與運用的訊息。進一步而言,大數據包含了「數量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多樣性」(Variety)等3V的元素,透過對海量般的數字分析來及時掌握當前問題與趨勢,藉以協助決策者發現危機與優化方案擬訂,並給予創新提供方向與契機。誠如2012年《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中寫到,「大數據」時代已經降臨,滲透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
 海量數據的運用固有其專業和優勢,乃至協助公部門在政策規劃與議程設定的安排,但我們在使用上仍必須小心應對,切莫步上錯把工具當目標的困境。平實而論,不論名為「大數據」或「小數據」,最終本質仍為「資料」,目的都是在呈現或表示當前的現象實況,給予資訊使用者參考依據;但量變並不會等於質變,數據量的多或寡不代表重要性與評價的高低,兩者之間的價值在客觀上仍是相等。很多人在大數據風潮下會一味認為資料量大就是好、大就是有用,但卻沒有進一步去思考,運用偌大數字後,究竟所產生出的結果是否有具體意義或訊息;倘無法在運用與分析大數據後得到有用與具體的高見,一切的努力都將回到原點。洵是,數據的深淺無絕對臧否定論,最重要的,是如何產生真正有用的價值(Value)。
 「大數據」的「大」字,萬萬不能僅拘泥於數據的量大,其包含的內蘊還有資訊接觸面向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我們生活或工作周遭充斥著許多我們未曾發現的統計數據,等待進一步去深度找尋,有時所要得到的答案不需要仰賴海量與陳義過高的數字,近在咫尺而已。大數據的潮流給我們開啟了一個契機,提醒資料在運用上要能向下紮根挖掘,積極找尋以前未見或未想過的訊息,而非只有著墨於廣度,並利用手邊既有的數據創造出新的知識力量,用以提升改善整體生活水準。有道是:「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藏諸名山的金聲玉振之詞,在當今數據社會已不復完整,畢竟,知識本身是死的,要能運用才能發揮無窮力量。
 學會運用「大數據」的分析與媒合,對於馬祖各方面的發展與建設必能有正面積極的作用,得以設計出能使北疆躍進的前瞻政策;與此同時,「小數據」也不斷扮演槓桿的角色,藉以撐起發展契機的天空,轉動馬祖前進的巨輪。只有在兼顧傳統與現代的各種資訊,並不斷強化其所產生的價值與知識,我們才能真正屹立在數字潮流中不被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