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創客教育找回教育初衷

  • 2015-09-09
 新北市今年推出「創客 (MAKER) 教育」計畫,強調動手實作,鼓勵學生整合學科知識與實作應用能力,讓學生擁有創新、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由教育局政策推動各校推出創客學習課程,今年五月更首推全國第一間公立高中創客教室「板橋高中-科技創意發展中心」,希望透過學生動手做,培養創新、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不正是教育的初衷。
 二十一世紀需要創新、發明的人才,全世界的創客和發明家都強調,發明不會發生在理論的研讀中,而是發生在實際動手做的過程裡,利用各種科目的理論和內容,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有意義的發明才會產生。
 在台灣「動手做」是一種被低估的學習活動和能力,只有成績不夠好、要走職校體系的孩子,才會接觸到動手做的學習經驗,像是各國中為學習成就低的孩子開設「技藝班」,或是「非主科」的美術、音樂等術科,才有機會跟「動手體驗」產生關聯。
 「小創客」(young maker)是目前美國教育最希望培養的未來人才。因為他們主動學習,能把自己的點子做出來,能清楚解釋作品的來龍去脈,科技是他們的玩具,他們不用考試成績定義自己,而用動手做的專題、模型,來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動手做、建造、敲打、發明的能力正在改變美國。全美一百五十所大學、一百二十五間公立圖書館,以及九十位市長都宣示,將採取行動,支持動手做教育、成立社區創客空間、市集,目標是讓美國成為「創客大國」。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Studio)檔案管理部總監湯尼.迪羅斯(Tony DeRose)分析,傳統教育並不看重動手做的價值,現今的教育系統,仍依照工業化時代模式,注重記憶知識,幾乎沒有動手做的體驗,大多數孩子的確要透過動手做才能學得更好,看到一件東西的各個零件如何組合,在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裡跌跌撞撞,任何科目透過動手做專題(project),你可以用更有意義的方式學數學、科學、歷史。因此迪羅斯發起「小創客培育計畫」,培養訓練更多本質上就有創客傾向、能創新的孩子,就是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
 台灣創客教育亦正萌芽,部分教育人士開始推動,而納入政策執行的以新北市為首,新北市今年大力推動創客教育,並於104學年度起推展「動手創客123」,積極發展國小高年級職業試探課程及教材,讓技職教育向下紮根於國小階段,同時鼓勵國小至高中職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畢業前,以兩人(含以上)為一組,合力完成三件動手做挑戰,包括:學會做好一道菜、共同完成一件工藝作品、參加一次大露營活動,藉以培養學生動手實作與問題解決能力。
 不管孩子未來朝什麼方向,給予各種學習及嘗試是教育的責任,家長及老師必須擺脫過去複製自己經驗的方式給予孩子教育,而是應該發掘每一個孩子的長處,帶著孩子自我發覺,學習獨立思考與創新,更需要自我解決面臨的問題,孩子將來才能找到真正的自信,而這正是教育最核心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