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詐騙三對策:莫急、莫慌、莫害怕

  • 2015-09-22
 「沒有接過詐騙電話、簡訊的人,可以去買樂透了!」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鄭瑞隆打趣地這樣說。這句簡單平凡的一句話,正反映出肆虐全台的詐騙亂象,身邊無時無刻充斥著金光黨四伏的氛圍,讓人性與人間最基礎的信賴關係逐步裂解。
 很遺憾,邇來地區又傳出「假親友真詐騙」事件,甚有退休公務員遭騙70萬元,讓詐騙陰影瀰漫馬祖天際。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心理學教授布拉斯柯維奇(Dr. James Blas-covich)曾在一項網路犯罪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貪婪」與「恐懼」是歹徒最常利用的兩個人致命弱點,其中又以恐懼為受害最大宗,也是非分之徒最易切入的方式。
 許多詐騙手法首要看準的就是人性貪婪的心理,希望能透過小額資本投資帶來財富收益,坐享不勞而獲之福。有心者似乎修過詐騙心理學,看準世人有種「不拿白不拿」的取巧心態,舉凡從六合彩、刮刮樂、樂透彩、退稅,至遊戲點數、贈品兌換等等,都是人類抵擋不住的誘惑,似乎一聽聞有「好康」的獲利機會,顧不得理智線的使喚,如同飛蛾撲火往前衝進;當夢醒時分,才發現一切都是空殼大夢,卻也喪盡家產,欲哭無淚。俗語說得好:「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免費的最貴」、「禮多必有詐」。用腳趾頭思考也知道,金銀財寶這樣好康的東西誰會不喜愛,自己藏富都來不及了,怎可能會讓給素昧平生的外人,無緣無故的橫財必有其疑義;若我們缺乏冷靜思考與分析,只有貪得無厭、見獵心喜,那麼很快將落入騙徒的圈套。
 而焦急與害怕是人性致命弱點之二,縱令心中坦蕩無慾,舉凡聽到親人的意外,或是危難的到來,都坐立難安,無暇冷靜思考。歹徒們看準這項人類最善良與純真的天性,製造出許多車禍意外、綁架撕票、帳戶凍結、羈押禁見等非預期性的意外,用恐慌與懼怕來讓當事人掉入陷阱,趁著無暇思索分析時步步進逼。受害者為避免問題的擴大與發散,泰半會依所指示辦理,最終所企求的就是親友或己身平安無恙,能免於災禍波及。雖然我們不能因此苛責當事人的疏誤,畢竟在緊急情狀腎上腺素分泌緊張時難以有通盤考量,但仍要呼籲鄉親凡事先行求證,不差那幾分鐘的電話洽詢,只要能先行查證事情真偽,就可省略許多不必要的損失與忙碌,不用對號入座、隨之起舞。
 許多不肖之輩看準馬祖民風的純樸,把在台灣過時的詐騙伎倆運用於此,造成鄉親莫大損失,是我們所不容許再發生的情形。為增加民眾防騙的知識,公部門應不定期辦理各類的講習、演習或教育訓練,檢討各類案例並灌輸正確因應之道,特別是我們長者居多,應結合民間力量防範詐騙情事的再發生,才能讓這塊純樸島嶼賡續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