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開放觀光後,到馬祖一遊的外地民眾,人潮有增無減。機關單位或民間團體所策辦的各項大小型活動,都吸引來不同數量的人潮到馬祖參訪,增加馬祖曝光機會。各項活動,雖然直接或間接的行銷馬祖,然而活動的策辦與執行,花費都是百姓的血汗錢,每一項活動,若不精打細算,以為引進一堆人潮,就能創造錢潮,實際上,每項活動若都是承辦機關單位支付,對於馬祖整體而言,支出甚於收入,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行銷活動。
舉辦大型活動,雖說是要與觀光行銷結合,但是究竟能發揮多大效益,除了事前要做審慎調查與評估外,事後的檢討更不能少。大型活動少不了大堆頭的表演或明星加持,但是對島嶼分散的馬祖而言,要營造萬頭鑽動的熱鬧人氣就已經不易,喜好者也未必願意花費更多的成本到離島湊熱鬧,最後終究只是「煙花工程」而已,一夜激情後,也不會留下太多的記憶。所以,還是回歸到扎根本土,以及永續性的本質。只要能展現獨特與厚度,一把薩克斯風、二人樂團的小型表演,同樣能小兵立大功,體現小而美的魅力。近年來,在馬祖各島都看得到各種型態的表演,其形式或多以音樂、舞蹈為主,應也不妨礙其多元的表演樣式,特別是小型團體與在地社區力量的參與,益發見到了創新與新生的力量。或許初期推廣,聆賞人潮不會太多,但是只要持續宣傳推廣與推陳出新,一樣能達到「吸睛」及群聚性的效果,形塑「小而美」的遊程與風景,很合乎馬祖的品味。
尤其,馬祖的夜間遊程相對貧乏,用過晚餐之後,就只能在鄰近街市逛逛走走,不然就是回房間待著。這樣的旅遊內容既無法累積好評,更容易令人厭煩,對觀光的永續發展,更無任何益處。很多人都知道,推廣觀光必經長期規劃,更要有永續營運的視野及作法;是以,旅遊過程中的小確幸、大驚喜,既要經過設計,更要自然體現在情境裡;打造友善旅遊環境的關鍵點從來不在制式的規格及標準之中,而在整體烘托出來的感受及氛圍。一場相對純真的表演、一句不加粉飾的問候,都足以提高身臨其境者的感觀與評價。這樣的工作,速成不了,只能力行不輟,一步一腳印去做,方能克竟其功。
任何一項活動,不管是關起門來自己樂活,或是打著觀光化、全國性名號的活動,都應該要務實的檢視其扎根性,以及參與層面的訴求。往昔,公部門大多熱衷於辦理所謂大型的熱鬧活動,殊不知,在沒有任何根基的前提下,砸大錢辦活動,就像放煙火一樣,布滿空虛的華麗,終究是無以為繼、轉眼成空。因此,活動並不是盛大就代表好,重點是根源在哪裡,有無引發在地的參與或關聯產業的互動?如果這一切都只能依靠砸錢來充面子,倒不如反璞歸真的認真思考如何扎根於鄉土,並成為多數人重要的成長記憶。馬祖的未來,必須不斷注入更多的創新,才能激發出更多精進的策略及思考,進而凸顯馬祖的特色。
社論/以多元思維 營造馬祖旅遊魅力
- 201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