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預計在中秋假期最後一天從容優閒返崗工作的遊客們,因強颱杜鵑颱風環流的肆虐,使得許多交通工具停駛載運,促使他們不得不放棄假期的尾巴,收拾行囊趕緊赴車站碼頭搶搭停駛前的末班班次,深怕有個意外影響到後續工作。
交通擁擠程度尤以各地的鐵路運輸為甚,車廂內擠沙丁魚程度不輸給跨年時節,如同逃難般的驚悚。觀光客歸心似箭的心情全都寫在臉上,只要車廂有空間就不斷往內擠,彼此還因而火氣上升,大聲嘶吼:「可以再往前站一些嗎?」有的旅客縱使有買到當班的車次,卻因無法擠進車廂,在汽笛鳴響時不得不含淚放棄,大嘆三聲無奈。
雖然這次的假期因颱風帶來旅客們許多不便,但也顯示出了觀光經營上不能只有享樂與利潤,必須適時對觀光客提出預警性建議,避免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其實氣象單位早在假期前的一段時間就提出「杜鵑」颱風的預報,甚至在上週放假前也把颱風可能的行經路線圖預測出來,並在媒體上不斷提醒與播送,提醒民眾在金秋團聚時要留意天氣變數。但或因多數旅客被難得的連假沖昏了頭、被團圓賞月的天倫之樂氛圍給覆蓋,把潛在的危機拋到九霄雲外之處,失去對天氣變化未雨綢繆的風險意識。
這般意外雖然是觀光客要為自己對天候狀況的疏於留意付出代價,但旅宿業者也要在遊客們出發前或行程中善意提醒,把相關資訊告知供參,讓消費者有做因應變化的轉圜空間。當代觀光所販售的已不只是具體的商品本身,還包括無形的服務與體貼。雖然將氣候可能的變化與影響提早通知給對方會讓退房(席、票)率上升;但總比旅客們到當地後不但無法順利享受假期所帶來的暢快,更帶回一肚子氣與牢騷返家要來得好。畢竟,若能因此讓他們少花冤枉錢,或是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業者的體貼用心民眾自然會感受得出來,勾起再次造訪的意願動力;但若一趟來匆匆去匆匆的狼狽旅程,遊客們留下的除了負評外還是負評,每當想到這段過程就心有餘悸、或是怒氣沖沖,縱使再有風和日麗的假期,民眾再次來訪的動力自然就意興闌珊。
馬祖的觀光經營與天候變化有著莫大關聯性,無疑是另類的「看天吃飯」產業,也正反映了對於天候狀況的留意是我們的重責大任。北疆一年四季會碰到東北季風的襲擊、春花濃霧的瀰漫、颱風狂濤的怒吼,以及陰雨綿綿的無奈,這些時歲變異雖然是我們鄉親再熟悉不過的天際變遷,但對於觀光客而言是無法、也不會去留意的細節,更不用說是備案的擬定。業者們若願意多些用心留意,在天候有狀況時及早通知旅客們,告訴可能會有何等情形與蹇滯,讓對方心中有個底再決定是否如期展開旅程,將能使這般的貼心融化遊客無助的焦慮。特別是我們的交通,不若台灣本島來得便利,倘能協助旅人們及早妥為規劃,或是作好因應方案,將使世人對馬祖的印象大大加分。
外在地理與自然環境是上天所賦予我們的瑰寶,也是無法改變的狀態,但我們的進步可以從「心」開始。觀光生意不是只有在賺錢營利,也是種人際情感上的交流與互動;我們不能只有被動等待遊客上前詢問,必須主動出擊給予關懷與關心,惟有讓他們的旅程更加順遂,才能讓這門觀光事業賡續長流。
社論/可以再往前站一些嗎?從杜鵑颱風看到觀光業的逆襲
- 201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