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放的年代,固然言論自由,個人可以發表對在地公共事務的不同看法與意見,提供參考及期待改變,但不容諱言的是馬祖言論多了酸性氛圍;從個人事情到公共事務,令人隱憂的現象是都以酸言酸語為出發,評斷事務也欠缺理性,更無具體之論述,同時參雜個人喜惡,對地方都是傷害,所以在體制變革之後,地方總是少了一分寬容、期許,大家變得不可愛了。再者,發表評論者,當被大眾檢視推動公眾事務,也必須接受公評雅量及氣度。
現在網際網路發達,發表平台眾多,而民主社會最可愛也是最珍貴的地方就是有不同的聲音、意見,但出發點要絕對是善意、良性的,並且更要多一分理解,而不是蓄意造成分離甚至分裂,我們的心情思維也要朝向健康,不能再掉入被愁情醃漬的醬缸。
媒體也好,網站也好,公開及接受讀者回饋是必然的,當然後端管理及守門不可缺,但只要是針對公眾事務建議,不涉及個人及隱私權,當要尊重言論發表自由。不過,我們所不樂見的是從地方大大小小事情,大家都不免流於心情,甚或情緒起伏,走不出島民性格的框框,非地方之福,我們更不希望這種酸言酸語氣氛圍繞在島上。同時,不能只容許自己說別人,容納不下別人說到自己。
學會欣賞,在人的學習階段中非常重要,每個人境遇不同,走的路線不一樣,選擇也不同,大家要懂得欣賞別人,包容人家缺點,平常心去看待問題。我們發現地方總是有二分法理論,反對的人,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就是看到黑影就開槍,所述言論缺乏現場感,甚至在狀況外,反而壞了自己招牌。
監督與批評、反映公眾事務是民主的常態,各相關主辦單位詳細說明也是責任所在,好的建議是激勵,好的發展及改善,無謂的指責或是酸語卻是撕裂感情的雙面刃。
人與事不能做比較,我們不能跟別人比,要和自己較量,這樣才會惕勵自我、鞭策自我;再者,猜疑,也是自生困擾,先做好自己本分,不去聽信外界的傳說,也不猜疑別人的想法、做法。社會充滿不安定感,人心少了一分關懷、包容,對事務看法也會出現分歧,人際間相互不信任,這是危機的擴大,更是社會成本的流失,馬祖小地方、小社會更不能被感染。
人生是無法計算的,要求別人的同時,也要求自己。欣賞自己,也要懂得欣賞別人,這樣人生才是快樂的,我們生活的島嶼也會變成被外人欣賞的住地。
社論/學會欣賞 接納雅言
- 2015-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