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閱讀深耕在北疆開花結果(上)

  • 2015-10-13
 馬祖104年閱讀起步走閱讀推廣活動在各界期盼下於日前展開,特別的是,這次規劃以馬祖在地的故事為主,吸引學習在地本土語言,將透過各界的經驗分享共同來傳唱我們的在地記憶。對於閱讀活動的推展與重視,深耕我們的在地方言,在在突顯出公部門對文化建設的努力。
 閱讀是人類主要的學習模式,也是圖書館最主要的活動。在知識經濟與終身學習時代,民眾的閱讀數量與閱讀品質,是社會進步與否的重要指標;而提升閱讀風氣,推動閱讀活動,把文化不斷向下紮根則為公共圖書館的重要功能。雖然這項看不到、也摸不著的軟體建設,無法在短期內看到顯著的成效,但長期趨勢卻能有潛移默化的陶冶功用,攸關地方軟實力的培塑,肩負進步的指標,是公部門不能輕忽的施政方向。
 要了解一個政府是否對於文化閱讀推廣有所重視,最顯而易見的方式就是查閱每年用於圖書採購的經費編列情形。誠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於2001年共同出版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綱領》(IFLA Public Library Service Guidelines)2.4規定指出:充裕的經費是一個公共圖書館充分發揮其作用的關鍵,沒有長期相應數量的經費支持,就不可能制訂提供服務的政策或有效利用資源。而我國的公共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第13點規定也同樣認為,公共圖書館圖書資料購置費不得低於該館全年預算經常支出總額百分之15。猶乏足夠經費來辦理館藏的充實,添購適量圖書資源予以讀者借閱,將會對終身學習的進行產生相當的影響,產生知識的貧乏;特別是我們又位於離島,館際合作不若台灣便利,更應加以重視。
 而進步的圖書館不能僅以當前館藏量為滿足,必須每年都增加一定數量的書籍,才足以汰舊換新、滿足讀者尋求新知的渴望。終身學習法第4條這樣指出:圖書館、圖書資訊館或圖書室等社會教育機構為終身學習機構;公共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第15、16及17點更明示鄉鎮圖書館應有2萬冊,且每年至少增加1千冊,而期刊也應有30種以上。自19世紀末以降,公共圖書館向被視為「自由大學」,供人們自由的接觸世界上各項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也自1960年代開始倡導終身學習觀念,圖書館儼然成為至關重要的媒介。不論我們的圖書館藏書來源是自己編列經費、上級政府補助款所購置,抑或為民間團體所捐贈,都是豐富圖書資源的方式,我們應參考地方上的需求,積極的購買或募集書冊,讓館藏量逐年攀升,這對於教育民眾、傳播知識、充實文化及閱讀推廣之辦理都有相當的助益。
 「開卷有益,閱讀很重要;圖書館成為我一生中重要的閱讀場所,在那邊可以盡情馳騁在書的世界,也可以讓心靜下來。」這是日前在本報「鄉土文學」一篇名為<小學的圖書室>內容中所提及對圖書館的想望與期許。圖書工作也許不會有立竿見影的績效、也許不會有立即的成就感、更可能只有辛勞和疲勞,但默默耕耘並堅持閱讀理念的推展,對於離島的鄉親是一大福音,只有心靈的充實與豐收,才能讓整個社會風氣賡續前進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