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溝通不在專 簡單就有效

  • 2015-10-23
 104年度再2旬將進入尾聲,縣府日前召開今年第3季「縣長政見執行情形」檢討會議,大多數完成進度均落在10%至30%之間,雖距目標達陣尚有些段落,但可賀的是,各部門均戮力以赴,使各項計畫刻正積極執行與兌現,以不辜鄉親的託付。
 各項政策計畫的推動涉及的層面多元廣泛,不僅需靠跨部門通力合作協調,更要與鄉親們進行對話商議,因而「進行有效的溝通」這項看似平淡無味的技巧在治理過程中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攸關政策的臧否。誠如美國第38任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嘗言:「生命裡沒有比有效溝通能力更重要的東西。」
 放眼望去,公部門在推動政策時其實大多數都有進行溝通,但效果卻往往不一,關鍵不在於僅重視次數的「效率」面,而繫於「效能」面。溝通對話的失敗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用太艱深與複雜的術語或專業知識,在彼此對概念體認有所差異時,即陷入雞同鴨講的鴻溝深淵。經常見到一方用了很多數據與資訊,或是口沫橫飛的講一長串的分析結果,要試圖證明自己的堅持或說服對方,但不管怎麼講,甚至費盡唇舌的重複表達了數次,另一方就是無法了解意會並達成共識,最終還被貼上「很難溝通」或是「愚蠢」的標籤,雙方不歡而散。
 很多人都曾有過上述那般不好的經驗,導致認為溝通是無效的結論。但溝通的大前題是要在雙方都對某個概念或內容有相同的認知下才可能順利進行,否則就將陷入各說各話的窘境。但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我們儘管有著滿腹經綸,但不可能期待或要求對方都能和我們一樣擁有相同的概念或思維,一旦一方無法理解,一切的對話變成沒有任何意義。在進行溝通時,要衡酌對方的程度與狀況,用合適的術語詞彙來對話,用對方能聽得懂的語言或事例來說明,才能讓彼此的討論有所聚焦與共同基礎,也就是達到「老嫗能解」的程度;惟有使雙方都在等同水準線上,溝通才能順利展開。
 溝通的重要目的是要面對面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而非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否則用公文書表傳遞資訊即可。「簡單有效」鏗鏘有力的四字箴言,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台大醫院任職時的座右銘,認為做事情不要過度模糊與複雜化,特別在與生命搏鬥的醫療過程,只有把事情用簡單概念表達清楚,才能達到真正達到效果與目的。溝通也是如此,目的只是在求得一個共識與結論,不需要用太多太複雜的論證來顯現自己的專業,僅須用較為白化與平易近人的事例來進行互動,只要對方能夠聽懂,就是好的開始。
 「沒有賣不出去的商品,只有不會賣的人。」企業界這句流傳已久的名言,用來運用在公部門的溝通上恰到好處。當對方聽不懂我們的論述或表達時,應該檢討的是自己而非對方,代表我們的表達能力是有待加強,沒辦法把政策行銷出去。政策推動不順,很大一部分的問題不在於政策本身,而是語文訓練上的問題,造成溝通的蹇滯阻礙。公部門在進行業務得失與檢討時,或可把溝通技巧的訓練納入政策規劃選項,讓地區的每位公僕都能成為政策行銷好手的「大話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