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開始毒奶粉、毒澱粉、黑心油等食安問題連環爆,大小企業幾乎人人有獎,讓台灣民眾根本無法安心吃飯,中央無法有效制止黑心食品的氾濫,各地方政府陸續展開食安自制條例的立法,台北甫於10月通過台北市食品安全自制條例,預計最快年底實施,要將台北市2700家的食品製造或通路業納入規範。
基本上食安條例的訂定是為賦予地方政府管理的法源,內容主要涵概未來台北市食材登錄平台、賣場24小時通報48小時下架、餐飲衛生管理分級等措施,像是便利商店的關東煮、大賣場自製麵包等都需登錄,夜市攤商納入長期規劃,預計5年內強制登錄,至於未來在北市辦理200人以上的外燴餐飲時,也規範應於辦理活動3日前向衛生局報備。
至於最受大眾關注的學生營養午餐,其實早自去年開始就啟動建置食品雲,現在幾乎全國各縣市的學校都納入,主要是為了從源頭管理原物料供應商,清楚掌握食材的來源與流向,且當食安事件發生時,才能在第一時間內找到源頭廠商,以在第一時間內下架。
不過上述的規範,都是食安保障的最底限,要能真正吃得安心還是必須從自己出發,在法國吃在地生產的食物不是什麼新興的概念,而是非常普遍的消費現象,連一般超市都會訴求是在地生產,餐廳則是標示食材的出產地,以做為吸引顧客的條件。另外週末巴黎各處形成的小農市集,普遍不對外販售,主要是要讓網路訂購者取貨之用;而近期還出現一種農產品自動專賣店,店裡沒有售貨員,全市一格格的擺滿不同農產品的透明置物櫃,只要看中想要的商品,在旁邊的機器輸入編號,用現金或刷卡後,格子門就會打開,別樹一格的銷售方式頗獲好評。
Locavore是新牛津美語辭典2007年選出的年度風雲字,意思是指那些食用當地自產食物的人,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可說是當今美國的代表人物,她在白宮開闢菜園,並且每年固定時間邀請學生參加種菜,也在第一家庭國宴時使用這些自種蔬菜,美國的食品與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世界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說服白宮,就能說服更多民眾起而效尤,而事實上確實引起校園與社區的仿效學習。
在台灣跟農夫說種稻及種菜不要使用農藥,幾乎沒人可以聽得進去,部分使用慣行農法的農民亦無法接受菜品下降的初期種植情況,因此在說服農民無毒種植的同時,也要同步教育消費者,不要盲目追求賣相佳或便宜的產品,在行有餘力的情況下直接跟農夫買,減少中間商的運送及價格剝削,不但消費者吃得安心,農人賺得踏實,土地也獲得永續利用。
馬祖農業規模不大,是標準的小農經濟,隨著交通疏運便利後,小農幾乎成為黃昏產業,多是老人種植,因此觀念與產量難以突破,因此主管機關在輔導小農轉型無毒種植之時,應該同步解決銷售通路問題,教育地區民眾安心吃在地,當自己自足時,馬祖可謂產業發展、健康與土地永續達到三贏。
社論/支持小農經濟 安心吃在地
- 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