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建設局正式預告修正「公告連江縣海域轄區內水產動物採捕體長限制」,馬祖近岸所生產的魚貝類都有明確的體長限制,這是基於對生態保育、永續經營的立場需求。我們支持政府積極的保育政策,也希望所有的漁民、釣友、鄉親都能遵守規範,而政府執法部門更要落實執法,勿讓法令流於形式,各界要共同努力才能挽回馬祖瀕臨滅絕的海洋生態。
秋風吹起馬祖一年一度的磯釣季,四鄉五島都有大批台灣及本地釣客前往釣魚,在社群網站中不時有磯釣業者PO文大現成果,在眾多漁獲照片中不難發現很多黑毛及黑鯛的體型明顯偏小,而「漏網之照」的小魚更是多到不勝枚舉,一個磯釣季下來可能有高達數千上萬尾的小魚被不當的帶回;馬祖近岸的魚類資源正在面臨一場生態大浩劫,除了層層的刺網和章魚籠之外,現在連近岸磯釣都大小通吃。魚源枯竭與放生小魚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魚越少,被帶回的小魚就越多,若再不及時加以控制,不用多久馬祖就要從磯釣天堂除名了。
事實上地方政府早在93年就公告實施水產動物採捕體長限制措施,但多年來並沒有真正落實執行相關法令,導致法令流於形式,釣客漁民依然我行我素,只要過得了自己良心這關,帶回小魚反而變成了天經地義之事。與其它先進國家的海洋資源保育措施相比,台灣及馬祖地區實在算是落後地區,民眾法治觀念淡薄之外,執法單位沒有決心落實執法也是禍端,多年來因為漁民及釣友、鄉親貪婪的心態,來不及長大的魚蝦貝類被拿上岸的不計其數,生態枯竭的惡性循環已經啟動,不及時回頭,所有人都可能嚐到苦果,漁民出海捕不到魚、釣客因為沒魚而不來馬祖釣魚等都將成為事實。
面對海洋生態丕變的現況,我們認為政府必須採取更加嚴厲的立場看待限捕體長這項法令,依照目前預告的魚貝類體長,普遍認為標準還有再提高的必要,以馬祖最常見的黑毛及黑鯛來看,15公分的魚其實還不到巴掌大、4公分的石狗公其實是出生不久的小魚、15公分的石斑若能長到30公分,其經濟價值可能一下子翻了數倍之多。把限捕標準拉高一點,小魚長大的機會就多一點,繁殖後代的成功率也會跟著提高,這是一個生態永續的基本概念,如果大家都漠視帶回小魚所產生的後遺症,後果肯定是悲慘的。
馬祖海域面積是陸域的數十倍之大,區位內所有的資源屬於大家共有的,海洋孕育了海島子民,資源生生不息才能永續發展,若是因為少數人的貪婪要讓珍貴生態跟著陪葬,這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我們期望政府能拿出魄力,嚴審法令並設法具體落實,讓馬祖海洋生態保育的觀念與作為能迎頭趕上先進國家,則馬祖世代均可享有豐沛的海洋生產力。
社論/落實執行水產動物採捕體長限制措施
- 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