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在地生活的體驗魅力

  • 2015-11-18
 體驗旅遊正夯,台灣各地正以鄉鎮旅行之名展開各式各樣小旅行日程規劃,每一項旅行都有主題,跟過往大堆頭跟著前面導遊小旗子向前走的旅遊方式大相逕庭,而檢討過去馬祖的旅遊模式,一直以旅行社團體旅遊為主流,固定的行程加上一成不變的旅遊餐,似乎無法澈底展現馬祖的魅力,而相較於世界的台灣正啟動體驗旅遊的風潮,馬祖更應該透過營造在地生活體驗的招牌,打造馬祖旅遊的真實魅力。
 馬祖旅遊的魅力在於景、在於人、在於感受,然而實際從事旅遊業的鄉親雖然這些年有些改變,但仍無法澈底轉換思考方式,仍以單點衝量的方式在思考旅遊,正如馬酒行銷,應思如何帶動品牌價值,而非賤價銷售,最後各商家均以二位數的差價在定價,無論是酒廠或是賣家都不是贏家。
 戴勝通因為開發台灣旅遊,到馬祖各島一遊,感受到馬祖的特殊魅力,而大坵更澈底顯現人與自然合為一體的靜謐,也許在馬祖大家只覺得無聊不變,但站在有為者的思考,便察覺其特殊性,綜觀台灣何處能比擬,而過去大坵惟有一人堅守,養雞吃雞,一年收入4萬,想來令人唏噓,孰不知在國際旅遊市場中,一島一旅館早已是高端旅遊的保證,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及絕佳的隱私保障,長期在高壓的工作下,誰不期待絕對的休息與安靜,加上無與倫比的自然景觀。
 多少次的觀光議題講座,講者都透露著同樣的訊息,馬祖旅遊價值很高,惟特色營造不足,從過去的嚴長壽到今天的戴勝通都提到一樣的問題,馬祖應該要善用戰地景觀的特色,導遊著軍裝、迷彩的吉普或遊覽車等,戴勝通還提到,馬祖可以加強坑道推廣,結合故事化行銷,讓人感動才會再想來,而地區餐飲要富創意、讓人驚艷,善用音樂營造氣氛,只要想法改變,未來馬祖會有很大的變化。
 當然亦正如觀光教父所言,除了要想法改變外,要改變現狀一直都是說的人比做的人多,因此他現在挽起袖子在台東偏鄉工作室,一點一滴帶著偏鄉的孩子走正確的道路,他搭建平台讓觀光學系的孩子到民宿實習,當你覺得做麵包有趣,但一天要做五百條麵包就需要決心。
 馬祖要做的很多,我們感謝戴勝通對馬祖的投入,當一台鋼琴搬到大坵,相信許多人就知道沒有不可能,只要你下定決心,當馬祖觀光量有所限制,我們就必須在品質上有所堅持,我們希望戴董的拋磚引玉能讓馬祖觀光創意更無限發展。
 近來,確實有少數人規劃馬祖在地特色行程,不管是「藍眼淚」還是戰地風光,透過詳細的設計與在地體驗,都能產生觀光客回流與口碑的可能性,也許主管機關在現階段青黃不接的時期,以補助一人五百的方式吸引觀光客,但實際上馬祖觀光更需要從各方面大幅提升品質,從硬體到軟體,例如環境,甚至是禮品包裝,特產店出現包裝不佳的禮盒就算了,內裝物不同乾脆黑筆一畫寫下新內裝物名稱,這如何讓觀光客掏出荷包,更如何送人,有些細節也許平常不以為意,但倘馬祖要以觀光發展,就需要更多的創意與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