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海島,但漁業王國的優勢漸漸走下坡,漁獲量愈來愈少。屬於離島的馬祖,情況也是一樣,過去漁業繁華時代已不復見。科學家預言:「 如果再不改善,再過三、四十年,可能完全只能吃養殖魚,海底的魚都不見了,因人類過度捕撈,海洋中的魚類最快在2048年將消失殆盡」。
馬祖四面濱海,漁業曾經是馬祖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但是隨著漁撈技術的日新月異、漁業資源的超量利用,以及大陸漁船越界濫捕的摧殘下,馬祖漁業也漸漸走入了衰退枯竭的境況。漁業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說法,早已證明是錯誤的觀念。而這十餘年來,馬祖也開始覺醒海洋資源保育的急迫性,也了解到僅存的資源不容再任人破壞,所以海巡署也在地方的要求下進駐馬祖,負起護漁任務。不可否認的,這些年從保七到海巡,進駐以來,馬祖漁業資源已有慢慢復甦的跡象,對大陸漁船炸魚的行為,更是產生了很大的遏阻作用。但是,過度捕撈的問題,並非完全是大陸漁船造成的,正如專家學者所言,台灣作為漁業大國,過去不僅沒有正視海洋生物瀕臨絕種的問題,還變本加厲使用底拖網大量捕撈,以致於海洋資源保育工作至今,還沒有見到明顯的成效。
流刺網對環境和物種破壞,是很嚴重的,刺網類在其他國家已被禁止,但台灣沒有很嚴謹訂定方式,「一網打盡」的捕撈方式,如何讓大海「年年有魚」。自從海巡隊進駐馬祖後,大陸漁船曾經猖獗一時的炸魚行為,幾乎已經不見。但是,面對數以萬計大陸漁船、本地漁船使用拖網、流刺網作業,不能「網開一面」對待海洋生態,即使海巡署出動所有船艦護魚,也不能改變漁業枯竭的事實。
要「年年有魚」,守護海洋刻不容緩!現在,台灣已有部分海鮮餐廳堅持只賣以一支釣和延繩釣方式捕獲的近海魚,保育觀念,從漁村出發,也展現在市場消費端。包括沿海生態資源保護區,設定禁漁區,素有最惡毒海洋生態殺手之稱的「流刺網」,不只在公海禁用,在有礁石的保護區,絕對禁止;另外每年農曆8月15日到11月15日的母蟹抱卵期,禁止捕撈;還有身形在八公分以下的蟹,要放回大海繼續生長。要永續經營,必須從生產端開始,讓漁業資源生生不息!
海洋保育要有成效,政府、漁民、消費者三方必須同時努力,大海絕對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論是護漁還是限漁,都應該是不怠不懈。期盼在兩岸良性互動的發展之下,過度捕撈與越界捕魚的問題也能受到關注,雙方共同體認健全海洋生態的重要性,繼而務實推展海洋保育政策,讓我們下一代子孫也能享用到海洋資源的權益。
社論/保育海洋 先禁絕「一網打盡」的捕撈方式
- 201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