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給孩子上一堂生態課程

  • 2015-12-24
 日前媒體報導西伯利亞小白鶴誤降台北街頭,珍貴保育類動物的身分及搶救野放的討論,似乎再度引起我們回想當年黑嘴端鳳頭燕鷗「小管」(媒體記者因報導方便而取名)的記憶,極端珍貴的保育類生物因人類所造成的海漂垃圾而命懸一時,想要搶救的過程並不順利,最後在福建發生蹤影後再度消失,有可能喪失生命,也凸顯生態環境破壞下的危機,媒體報導總是煽情及故事化,但我們希望可以為我們的孩子上一堂生態課,瞭解面對生態環境下的豐富生命,任何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就如同當年黑嘴端鳳頭燕鷗「小管」營救事件搶占版面一般,日前發生西伯利亞小鶴流落台北車站也同樣吸引媒體的大幅報導,都會街頭出現不該出現的野生動物,引發大家的關注,而巧合的是牠不是新來的朋友,而是去年自西伯利亞渡冬時與同伴走失,就落腳金山清水濕地的小白鶴,疑因覓食南遷出現在台北街頭,後來由台北動保處帶回安置,媒體、政府及民間團體也展開如何安置的一番討論。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表示,白鶴主要分布西伯利亞西部,會長途遷徙達5000公里,是鶴科中距離最遠的,每年秋季白鶴會從俄羅斯東部的雅庫特(Yakutia)南下中國鄱陽湖、印度等地過冬,全球數量僅剩不到4千隻,屬於嚴重瀕臨滅絕保育等級的野生動物。
 小鶴很幸運的被台灣民眾發現,討論中顯示可能會在明年將小白鶴送往西伯利亞白鶴避冬的棲息地鄱(音同婆)陽湖,讓牠和同類相聚順利北返西伯利亞,不過在送牠回家之前,會先將小白鶴送往熟悉的棲地金山。不過小鶴與人類過度親近已經被視為重大危機,缺乏野生動物應有的戒心,也缺乏北返的學習對象,資深鳥會人士就建議關渡濕地、鰲鼓濕地等地區都有相似鶴類渡冬棲息,候鳥遷徙會有成群現象,也是有助小白鶴學習。
 不管是「小管」或「小鶴」其實藉由媒體的關注,都為我們上了難得的一堂生態課,任何的物種或生物族群都有其生存的環境,人類可以協助的是維持牠們生活必要的環境,而不是圈養或照顧,從新聞事件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其實通常破壞動物生活環境的就是人類,像是鯨豚被漁人所傷漂流上岸,再被救治送返大海,黑嘴端鳳頭燕鷗「小管」被海漂垃圾卡住鳥喙無法進食,人類想要救治,但造成其傷害的也是人類。
 新聞事件似乎展現人類的友善,但深思背後的結果,卻又感受人類的殘忍,馬祖是個生態之島,1999年起為保護燕鷗劃定燕鷗保護區,2000年拍到「神話之鳥」馬祖因此聲名大噪,更成為國際級賞鷗勝地;惟無論以觀光或學術研究之名,進行燕鷗的觀賞或研究都必須慎重其事,人類的干涉與破壞便是影響其生存最大的迫害,馬祖有責任為牠們保留一塊淨土,也為我們馬祖的孩子上一堂生態的身教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