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爭取多年的馬祖白沙至黃岐三通航線昨天在兩岸人民共同參與見證下,開啟交流的新頁,在兩岸金馬小三通試行14年並且有走下坡趨勢之時,黃岐這條新的航線不能說是承先,但可以啟後;未來這條航程較近的航線串連兩岸旅遊景點及生活圈的功能,將遠遠超過原有的三通中轉。大家都期許新航線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要讓這條航線走出傳統三通思維框架、行之久遠,最終取決於市場需求,因此相關配套與競爭力才是關鍵。
金馬小三通從2000年開始運行,經過十多年時間,金馬地區對大陸小三通因為台灣與大陸的大三通政策而不得不面臨發展的困境,其中又以馬祖三通影響最為嚴重,近幾年的載客率只能用慘不忍睹形容,主要原因除了大三通之外,就是缺乏競爭力所致。從票價到行程都是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各界在多年前意識到不改變提升競爭力是沒路走的,於是選定了北竿白沙至黃岐這條距離最短的航線。然而在爭取的過程中並非一廂情願即可,多少次的協商、奔走才有今天的突破。
目前黃岐航線較具優勢的便是大幅縮短了海上行程,原來的2小時變成了30分鐘,若以福州市區為目的地,新航線從海上加陸上行程可節省近三分之一時間,最重要的是減少海上行程的不適;節省海路交通時間也代表節省了交通成本,目前暫定的白沙-黃岐票價我們認為在運行常態之後還有降價的空間,因為未來要支撐航線營運的最大客源,還是兩岸三地的觀光族群,絕對不是馬祖和黃岐的在地居民。
光有票價優勢是不夠的,既然未來客群鎖定兩岸三地觀光客,吸引力成了重點,所以當初將這條航線定義為生活圈是有其不同意義的,透過便捷的海陸交通拉長彼此的旅遊動線與版圖才是最終目標,雙方要在互惠的原則下鼓勵兩岸人民往返互返,因此必須在提升誘因上下功夫。首先是在景點開發政策上跟著調整,換言之是要「投其所好」,大陸遊客來馬祖要看什麼?玩什麼?吃什麼?買什麼?這些問號的背後都有明確的答案和無限的商機,不管是公部門還是私領域都應有所體悟;經由馬祖進入大陸地區旅遊的台灣人士也是同樣的問號與答案。
新航線是新契機也是商機,但其三通中轉的功能絕非客源主力,未來透過旅行社操作是維持基本運量,甚至是突破運量的主角。在現階段兩岸交流政策下,新增一個航點是十分困難的政策突破,爭取黃岐航線多年時間終於開花,但能不能結果還要再努力,但凡事起頭難,掌握優勢與契機才是最後贏家,而所謂的生活圈更是一種文化與經濟的交流,從政策推動到實際運行的商業行為都要從友善觀點出發,兩岸才能共同打造一個繁榮的生活圈。
社論/以生活圈定位黃岐新航線
- 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