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各界積極爭取的黃岐航線已經正式開通,這一星期以來往返載客人數不多,營運初期運量不大是可以預期的,但以黃岐線是兩岸之間距離最短的小三通航線來看,未來要發揮短距離的優勢結合旅遊動線,以及兩岸連江縣居民經由一日生活圈而形成的人流型態,航運及物流業者其實都將面臨無限的商機。
提升競爭力一直是當初爭取黃岐航線的大方向,這競爭力來自於海上運輸成本及時間的降低。最近有部分來自馬尾的團客頂著強風大浪在海上搖擺二個小時才到馬祖,後來聽說黃岐航線有開通,紛紛詢問是否可以在回程時改搭黃岐線,由這一點可以知道,花同樣的路程時間,大多數人寧願在陸地上乘車而不願意在海上飄搖,這就是黃岐線未來的競爭力。商品的推出要獲得市場的認同才有商機,黃岐線因為周邊配套尚未全部完成,在整體便利性上仍有長足進步空間,現在沒人潮不代表沒前景,結合旅遊一步一步擴大客群,航線運量成長是可以預期的。
我們常說生意人的眼光總是走在市場之前,我們以在地的南北竿航線來看,二十多年來從小到大,從少到多,至今只以每年約13萬觀光人口加上馬祖在地人口1萬多,總共不到15萬人,就能讓這塊航運利潤大餅看到大利多。黃岐與白沙航線航程與南北竿其實沒差多少,但這條航線串連的僅僅大陸連江縣就有66萬人口,是目前南北竿間運量的數倍之多,有沒有商機?業者自然看到了遠景,否則怎會兩年前就投資鉅額造新船等開航。
黃岐航線的成敗當然關鍵在兩岸如何帶動互訪的旅遊機制,地方府會日前拜會了航空業者,希望利用黃岐線結合馬祖推出兩岸三地的旅遊動線,只要有吸引的遊程,不怕沒客人;同樣的,在大陸連江旅遊局部分也開始啟動鼓勵居民來馬旅遊,雙方若都能動起來,這條航線不熱也難。而另一個可見的商機是物流,首航當天有近2百人次前往黃岐,很多鄉親到黃岐市場買黃魚干、紫菜等產品,一次幾箱幾箱的買,而大陸方面來馬旅遊的同胞最愛的竟是賣場上台灣製造的生活日用品,從這些現象可以聞到兩岸人民「各取所需」的物流商機。
有人潮就有錢潮,這是做生意最基本的訴求,如何透過周邊配套的建置讓黃岐線帶動人潮,兩岸政府是可以在進一步協商的,我們以現行黃岐線票價來看,675元看似貴了一些,但這裡面包含了每次碼頭靠泊費每艘6000元的費用、清潔費等,若能經由兩岸協調在收費上做調整,票價就能降低,競爭力就能再提升。當黃岐航線票價降到單趟500元以下時,就有可能像南北竿航線一樣一天開出十多班,馬祖與大陸的旅遊動線就能相互延伸,如此才能產生良性的循環,漸漸的帶動人潮流動,商機自然跟著來了。
社論/黃岐航線 商機無限
- 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