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日前舉辦「臺灣漁業改革展望論壇」,會中與NGO團體、立委及學者發表聯合聲明,提出加強監督漁船漁業行為建議書,要求漁業改革。臺灣漁業管理普遍存在的違法撈捕的問題,與馬祖目前面臨的情況是相同的,近來漁工船、越界小快艇釣魚船問題在四鄉五島越演越烈。回顧過去十多年來不管是漁業政策或是護漁措施,我們看似用心用力,卻沒能得到多數民眾的掌聲,這表示政策或措施或有未盡合宜之處,漁業政策改革是非走不可之路,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
台灣快要變成無魚之島,這句話其實不是現在才出現,早在十多年前學者就已提出警告,過漁是問題的核心所在,雖然漁業署也配合推出限漁政策,但很多法令沒能落實執行,造成規範形同具文,在民間不自制的情況下,台灣的漁業環境其實是十分險惡的。而馬祖因向來是傳統重要漁場,早年魚蝦豐收的情況習以為常,但這十多年來魚越來越少,物種越來越稀少,卻都是因為過漁惹禍。
馬祖正面臨過漁所產生的危機,境內有近40艘各類漁工船隻,每天在海裡下的網子總長度可以繞南北竿達十圈之多,其中又有不少漁網因觸礁無法拉起,全部沉在海底造成棲息地嚴重的生態破壞。再好的漁場也禁不起日夜操捕,對馬祖漁場熟悉的漁民都知道,想要捕到魚,網子一定要下在離岸一千公尺之內,這也是為何大家看到的漁船都在近岸下網的原因,因為離岸一千公尺以上的海域沒有暗礁地形,根本沒有魚可捕。若把所有漁工船都趕到離岸一千公尺以上作業,那這些漁工船基本上可以「收攤」了,政府若要站在兼顧的立場,有必要重新制定漁業作業區,哪些地方能下網?哪些地方不能下網只能釣魚?具體的規範讓大家建立遊戲規則,這樣才能留給大海一些喘息的空間。
馬祖彈丸之地的海域卻要承擔內憂與外患,內憂是層層的漁網剝削和大批的釣客大小通吃,外患是層出不窮的越界行為,近來大陸的高速釣魚船入侵引發社會高度關切,這些船鋌而走險為的是馬祖海域高價的石斑魚和鱸魚,而我們的取締卻一直束手無策,任憑越界船來去自如。裝備不良、人員不足等都不應是卸責的理由,問題沒能解決,百姓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先祖留下的原本應該是生生不息的海域資源,如今各路英雄竭澤而漁,快要到萬劫不復的地步,我們再不正視問題,後代子孫肯定面臨無魚可捕、無魚可吃的窘境。
所有的問題出在「過漁」行為,解決問題因應對策自然要從「限漁」出發,包括我們的漁工政策、漁場管理、漁船與娛樂漁船的管制和管理、取締越界等,這條線收緊一寸,海域喘息的空間就多一尺,只要有心,現在開始不會晚,各界要取得共識與節制,挽救馬祖海洋生態資源還是有可為的。
社論/內憂外患 馬祖漁業資源枯竭日不遠
- 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