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黃岐航線啟動 振興祖先的「海上絲路」

  • 2016-01-09
 黃岐航線歷經地方政府與各級民代十多年的爭取,但由於操之在我的部分有限,好不容易才於去年獲得對岸的支持,大興土木、造樓鋪路,已於去年12月23日正式首航,可說是地區與對岸「小三通」近年的最大突破,也在大三通陰影之下,給了北竿一次發展契機,即使各界對於票價及航點仍有期待空間,但我們認為,開通初期應該力求快速活絡及上軌道,讓兩岸旅客願意嘗試這條便捷的海上絲路,其他鄉不宜在此時爭航點,容易造成混淆及資訊紊亂,反而有礙未來的整體發展。
 黃岐航線此名詞,對在地人來說再熟悉不過,就是將馬祖北竿與大陸黃岐這兩處兩岸最接近的點做航線連結,但受制於對岸遲遲不願同意,使得此航線成為喊了十幾年的口號,但地方始終沒有放棄希望,縣長劉增應上任後更是加大力道,與立委陳雪生配合下強力爭取,總算在去年12月23日真正通航,也使這口號終於實體化。
 這條航線其來有自,因為地利之便,大陸人稱「橋仔渡」,馬祖人稱「黃岐渡」,有其深厚的歷史背景,馬祖漁場早年繁華景象,在三○年代是鼎盛時期,當時有「金黃岐、銀堤北」的稱號,黃岐就是對岸的黃岐鎮,堤是堤彔、北是北茭半島,這幾處的大戶人家穿金戴銀、生活奢華,靠的就是海裡游的魚。
 兩岸分治前,每當漁汛季節,北竿的塘岐、橋仔等村,熱鬧非凡,來自閩東沿海各縣市的漁民齊聚馬祖各島,也帶動當地商業的繁榮,一些服務漁民的行業包括餐館、菸館、酒館、娼館、洗衣店、補網店等等,漁汛季節來時都是門庭若市,生意好得不得了;現在地方政府做的,正是希望振興這條祖先的「海上絲路」!
 兩岸分治已久、漁業資源也大不如前,如今這條航線,要走的是兩岸遊客的便捷,要通的是兩岸優質商品,地方政府也配合規劃自由貿易區,讓黃岐與北竿能成為一日生活圈;黃岐航線開通之後,詢問度也相當高,可知花同樣時間,大多數人寧願在陸地上乘車,而不願意在海上飄搖,這就是黃岐航線最大的競爭力。唯一切才剛起步,各界不宜過度悲觀及批判,靜觀這條航線穩穩地跑、慢慢地上軌道。
 我們認為,此條航線正值加溫期,其他鄉不宜爭奪航點,因為這條航線,並非只為了在地人便利而開的,而是為了馬祖整體觀光與產業的發展,只要願意走這條航線的人一多,地區相關特產、伴手禮等產業都會受惠,票價確實有調降空間,但也要給地方政府時間,可望於開通3個月後進行檢討;現階段,不妨先讓「黃沙」飛一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