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永存島嶼記憶 推動馬祖文物的數位典藏

  • 2016-02-22
 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是將文化資產以數位化方式典藏應用,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於1990年推動「美國記憶」數位典藏計畫後,已引領世界各國博物館紛紛投入數位典藏工作。數位典藏是馬祖文史保存下一階段的重要工作,以使馬祖文物以數位方式永久保存、全球分享。
 馬祖的文物保存工作,在民國63年馬防部興建設立「歷史文物館」後,踏出重要一步,後由於原館典藏空間不足,保存設備闕如,因此在民國86年文建會補助本縣原址擴建新館,經過多年規劃興建,「馬祖民俗文物館」於民國93年元旦正式開放啟用,馬祖文物典藏邁入另一個里程碑。民俗文物館可說是馬祖文物的家,讓各項重要馬祖文化資產能夠妥善保存,並透過開放展示,讓更多鄉親與觀光客認識馬祖的歷史。
 不過目前民俗文物館仍是以實體典藏為主,數位典藏工作相較於其他博物館仍還算是起步階段。博物館有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數位博物館雖無法取代實體博物館的工作,但是數位博物館能以數位科技,深化實體博物館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豐富擴大實體博物館的功能與影響力,讓馬祖文物能以數位不失真的複製方式,代代連結馬祖文化寶庫。
 以故宮博物院數位典藏計畫為例,故宮館藏文物多達約69萬件,部分珍藏文物受限材質等因素影響,有逐漸老化問題,為保存國家文物,故宮除了以高科技加強文物典藏,並在民國 90年推動數位典藏計畫,第一階段規劃以5年的時間,完成1萬件館藏精華器物書畫,以及至少20萬件清代檔案的數位化攝影與建檔,並以7個子計畫落實擴大數位典藏工作。
 透過數位典藏計畫,目前民眾不用到故宮,只要連結故宮網站,透過電腦螢幕,就可以瀏覽故宮精華之書畫器物、古籍文獻,甚至還有3D展示,而各種資料庫更能方便民眾或研究者快速找到相關資料。目前故宮已完成第一期計畫,正在推動數位典藏二期計畫,二期計畫將在一期基礎上,持續進行數位化工作、建置後設資料(Metadata)、使用介面改良以及資料庫推廣應用。故宮數位典藏計畫,值得做為地區文物保存傳承的參考,以數位典藏啟動「馬祖文資保存2.0」行動。
 數位典藏是沒有牆的博物館,馬祖未來要發展數位博物館與擴大文化資產的加值應用,數位典藏是必備條件,也是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期望未來地區文物能夠以數位方式重新訴說馬祖的島嶼記憶,讓更多人認識獨特的馬祖文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