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攤販的有效管理與開放 才能有效厚實觀光大餅

  • 2016-05-24
 爾來芹壁遊客大量增加,吸引許多鄉親在天后宮前廣場擺攤叫賣,除了與深具地中海風情的景色扞格外,更衍生出攤販管理上的問題,成為觀光人潮聚集後首當面對的問題與困境。
 隨著各觀光景點的爆紅爆紫,業者嗅出商機的到來,趁勢擺攤做生意的情形各地比比皆是,但參差不齊的設置,影響整體觀光品質。觀光之處有攤販進駐反映出該地方人潮與商機的到來,且增加些熱鬧並沒有不好,更非環境髒亂的始作俑者,真正的問題是出現在如何有效管理面向。
 倘觀光景點因環境保護、文物保存或是其他需要等政策考量而禁止任何攤販設置,比較文明的做法是明確在法令規章裡頭敘明,沒有模糊空間,違規者自然必須接受該有的懲罰與負擔。但若認為因有相關需要或彈性,允許攤販進駐兜售商品,除在規定中明確允許,更必須研擬相關規費、範圍、期間及相關權利義務等內容,讓業者們知曉不能僅從己身出發點著想,更需在賺取利潤之餘盡相關責任。攤商是否能進入景點擺設販售,本來就不應有灰色地帶,畢竟這是公共財,必須有具體而明確的規定,使一切法制化後才是踏上有效管理的第一步,而非僅積極開放。
 攤販的恣意擺位不單單是觀感或管理上的問題,更至為重要之處,在於對消費者與環境的影響。綜觀旅遊勝地的攤商,主要係以販售小吃類、食品及飲料類最多,但部分飲食類受限於經營環境及設備簡陋,致其衛生堪慮,且衛生當局也未必能及時抽驗,若旅客不慎誤食不潔食品,將使健康遭受嚴重影響,影響整體旅遊品質與印象。而這些攤販營業後所產生的廢水、廢棄物若未加妥適處理而任意丟棄,除破壞視覺感受,更影響附近居民生活品質,甚至嚴重影響環境衛生。尤有甚者,攤商所吸引的人潮經常致使交通壅塞,隨意佔用路面、人行道等,致影響交通流暢,非全民所樂見。
 我們並不贊成為求風景的一絕而全面禁止開放設攤,也不同意任憑攤商隨處擺攤做生意,主張要在兩者間取得一平衡共識,能使彼此共同雙贏。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再怎麼嚴格的法令都必有漏洞,讓攤商依然能伺機而動,無法杜絕,且也非時代走向;取而代之的,是要思考如何能在兼顧觀光品質、民間商業活絡以及消費者保障的前提下,研擬出一套合適的規劃,使觀光和攤商經營能無違和感的併同進行,共同擴大觀光市場的利基。
 攤販究實而言是台灣自清代以來的一種古老的商業經營方式,有其特色與意義,並非完全代表負面意義。隨著馬祖觀光人潮的湧入,攤販問題勢將日益成為燙手山芋,我們不能只把觀光放在景色亮點,必須深入細微的將重點開始聚焦在更多民生議題面向上,才能帶動整體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