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兩家進駐尚需政策介入

  • 2016-05-26
 台馬空中交通運量呈現飽和狀態,今年在藍眼淚的加持下讓空運更是一票難求,在眾多旅行社搶位的情況下讓在地鄉親首度感受到行的權益遭壓迫,這股民怨終於匯集由最基層的鄉代發聲及提出陳情,其中爭取第二家航空公司進駐的議題再度被搬上檯面。馬祖的空運市場前景可期,第二家航空公司進駐是遲早的事,但以現階段國內航空業者的機隊和馬祖機場的現狀來看,第二家能否進駐似乎不光只是運能的評估,沒有政策性的介入恐難實現。
 92年南竿機場開航之時即傳出兩家進駐,當時的復興航空與立榮航空都在爭取進入馬祖市場,只是當時立榮提出北竿機場從補貼航線除名的優惠條件,順利取得馬祖的獨家經營權。接下來台灣本島的各空運航線因為高鐵的開通而進入重新洗牌的局面,民航局配合推動所謂肥肉綁瘦肉的航權分配政策,讓國內線的4家業者完成經營版圖的劃分,這也同時宣告馬祖兩家進駐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如今馬祖再度爭取第二家航空公司進駐,首要面對的當然是打破各家業者之間行之有年的「航權默契」,甚至是要設法改變民航局現有的肥肉綁瘦肉的航權分配政策,當然有一定的難度。
 目前國內線經營較具規模的航空公司包括了遠東、復興、立榮、華信等4家公司,馬祖要爭取立榮以外第二家進駐,以現有航空公司機隊來看,只有復興航空公司有條件,遠東以及華信根本沒有可以飛馬祖機場的機型。復興航空現有ATR-72機型共11架,只比立榮少2架,就機隊能量而言或可符合馬祖需求,除非遠東以及華信為了馬祖線願意引進新飛機,否則復興是現階段最有可能進駐的「第二家」。而復興近年來的兩次空難事件對公司打擊甚深,該公司飛安評比與財報結構可能成為進駐馬祖的最大難題與障礙,除非民航局願意政策性的支持,第二家進駐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馬祖航線是否已到所謂的飽和狀態,我們從統計數字來看,104年立榮航空公司馬祖三條航線的年平均載客率為71.9%,數字上看來尚有成長空間,但馬祖淡旺季分明,又有長達3個月霧季的干擾,因此造成旺季以及霧季一票難求的局面,而淡季卻是「尚有空位」。機場條件不佳造成適航機種限制是馬祖兩家進駐的最大障礙,也是民航局或是航空公司最有力的推拖藉口,以馬祖藍眼淚的魅力,號召客源已非難事,這種市場潛力相信各家航空公司都早已看在眼裡,若從客源充足面考量,航空公司在商言商早已主動出手要搶駐馬祖了,至今無法成局,這其中必有客源以外的考量或顧忌,而此時主管機關的政策決定了馬祖是否兩家進駐的命運,基層民意的心聲透過中央民代表達,交通部以及航空業者應可感受到壓力,而這股壓力能否轉換成台馬空中交通運能的改善,仍然需要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