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與閩東文化無疑是馬祖最具特色的資源,也是馬祖發展觀光、拓展觀光客源的重要資產。國共對峙時期,金馬作為防禦敵人的前哨站,以完整緻密的防禦工事成為固若金湯的堡壘,這種從海面至陸地的層層防禦設施,及綿密的坑道構造,結合軍、民的場域空間,實為世界各國所少有。時至今日,由於兩岸關係走向和緩,戰略思維改變,許多重要的工事、陣地因軍隊裁編及缺乏當代軍事價值而面臨廢棄、拆除。然而,若從戰地文化的時代價值來看,則軍事營區所代表的意義,卻是不可抹滅的一頁,亦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例證。
當我們大張旗鼓地主張推動文化遺產保存,並視馬祖的軍事遺產、戰地文化為特殊意義時,更應積極地全面性檢視軍事營區對馬祖整體的價值。若認定軍事營區對馬祖歷史文化的重大影響是必要的,也是馬祖推動世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則在當下,實可亟思可行的保護方式。閩東文化、自然生態,以及在國、共對峙期間因備戰所興建之軍事堡壘、營區及火砲陣地等具特殊性軍事設施,應該是我們發展觀光的珍貴資產。尤其,馬祖全力發展觀光之際,許許多多在馬祖服役退伍的老兵,並未隨著歲月的流失而淡忘,相繼重回馬祖尋找當年服役的據點、崗哨或鄉間小店,念念不忘當年青春年少,戍守前線時的點點滴滴。
因應國軍編制逐年精簡,以及當前募兵制的實施,馬祖軍事營區近年大批釋出,在「還地於民」的情勢下,許多營區面臨只有拆除、還售的命運。對民眾而言,過去由軍方徵收,因應軍事安全的需求而順勢配合,然而,在時下地價與民眾權益高漲時,這些史實則成為責難,而紛紛要求軍方拆除營舍、歸還土地。這些殘留的構造、工事,雖可能不精美,或因時間因素其存在環境受到破壞,但它仍是後代憑弔歷史與感懷先輩為國家奉獻犧牲的重要證物。這些營區的價值,可以進一步成為馬祖的故事,將軍民共存的血淚史實與歷史記憶,透過文獻、口述史料呈現,則軍事營區的價值則可重新被定義,而非僅落入當今土地價值與權益論爭的境地。
過去軍民胼手胝足、併肩作戰的歷史仍烙印在各聚落、營區的空間與環境上,這些軍事營區、構造,代表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時代,然而,當我們忽視這段歷史與文化的意義時,則不會言語的工事、營區據點,就僅淪為阻礙發展的絆腳石而已。在更多營區即將遭到釋出、拆除前,各公部門應亟思最佳的解決之道。不論是已納入縣府下轄各單位管理,或未來即將釋放的營區,相關部門應主動保存規劃,讓這些具稀有性、特殊性的軍事營區能儘量保留下來,使無可取代的地景風貌與重要觀光資源被妥善運用,則可達到馬祖文化遺產保存及永續觀光發展之目標。還地於民,不一定要拆毀舊營區,當記憶的情境完全消失了,如果您是這些老兵還會回來嗎?值得我們深思!
社論/戰地文化是馬祖重要觀光資產
- 201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