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結合傳統讓地方創生

  • 2016-06-08
 近來日本有一個名詞叫做「地方創生」,是日本安倍內閣針對日本高齡少子化所引發村落消失危機的應對政策,主要精神是期望各鄉鎮能因地制宜,自主發展在地經濟,讓人口回流,再創生機。而現任全聯總裁徐重仁最近也不斷在報章雜誌引述地方創生的相關案例,希望日本的經驗可以點亮台灣角落的鄉村。
 馬祖人口外流嚴重,除了軍公教之外,似乎沒有其他可以提供年輕人工作的機會,也因此馬祖孩子多數在念完書之後就會到台灣發展,甚至為了讓孩子有正常的求學環境,不惜放棄工作從小島移往大島,這也讓馬祖各鄉的人口偏老偏幼,地方政府自然了解要鄉親安心居住,就必須提供就業機會,一旦生計有虞,其他都是空談,這也是為何近年來都以發展觀光為主要政策,希望創造馬祖更多的發展選項。
 徐重仁在天下所寫專欄中提到一個案例,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扶桑花女孩」,就是在講日本福島縣常磐市,原本是個煤礦盛產區,但隨著採礦結束小鎮沒落,數千人面臨失業。當時的市長想了辦法,在寒冷的當地蓋座夏威夷度假中心,找來東京舞蹈老師培訓礦工女兒跳草裙舞,直到今天這個Spa Resort Hawaiian依舊存在,而小鎮因此重生的故事也讓人動容,不管是市長、企業家、舞蹈老師或學舞女孩,都想盡辦法創造地方特色讓小鎮復甦。
 再來新潟越後妻有這個地方,因受豪雪及人口高齡少子化,導致人口大量外移,逐漸淪為荒田、空屋與廢校。為此,地方創生的策劃人北川富朗舉辦了大地藝術祭,找來許多外地藝術家,以大地為背景,創造作品來歌頌過去新潟稻米繁盛的榮景,就連台灣的幾米也受邀參加。新潟案例是由政府公部門、地方的有志之士、NPO市民組織邀約藝術家駐村等多方合作下,促成該村起死回生,原本該村僅5萬人,舉辦活動後共計引進158萬人進村觀賞,創造出371億日圓的經濟產值。日本類似這種把廢村、廢島,經由各界人士齊心推動,導入創意後,地方因此重生的例子不勝枚舉。
 若以日本例子反思台灣,馬祖過去是軍事基地,如今駐軍減少,島上的人自然減少、外移,經濟逐漸衰退,我們應當要去想想,如何營造出馬祖的地方特色;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事應該交給政府來做,但實際上需要由下而上的團結力量,從傳統文化發展出具創新的地方特色,並延伸出觀光、農業相關的商業活動,把地方生機營造出來。
 徐重仁也直言,至今台灣仍少見類似能吸引國外觀光客必定來台參加的活動,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發揮整合的力量,很多單位都做同樣的事,資源就散了,若能整合的話,集中資源火力,想必效果會更顯著。再來是要能堅持在固定的時間持續辦下去,馬祖有不少固定在特定時候辦的活動,但一直停留在島內同歡的情況,未能有效成為馬祖代表性民俗活動,至於漁農產業發展亦同,也許該是重新思考的時候,現有的資源避免採雨露均霑模式,應該集中資源創造屬於馬祖的地方創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