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工程」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其工程品質之良窳也是人民最能切身感受政府施工品質,施政效率的指標。因此,公部門必須付出人力與心力研擬相關對策措施,方能達成提升公共工程品質之目標。公共工程的規模、經費或許有大有小,但每一件工程都是人民納稅的血汗錢,因此,每一件工程都必須嚴格要求,政府有責任,承商也有責任。我們也希望,每一件公共工程都能在政府、承商負責任的態度之下完成,如此才能對人民有所交代。
政府機關的公共工程推動,大抵包括發包機關,設計、監造單位和承作業者三個單位,這三個單位若能認真負責,有心把事情做好,便是保證公共工程品質的核心所在。首先,發包機關對工程的必要性、施作規模和預算額度一定要有精確的掌握;在許多地方都可以發現,許多公共建設大都有設計過度、華而不實的毛病。道路、管線、排水溝等挖了再建,已經不稀奇,甚至連人跡罕至的地方,往往也有裝飾華麗的公共建設,看在老百姓的眼裡,除了怨嘆「亂花錢」,也充滿了對公部門的質疑。
再者,就是設計、監造單位若是以「花光預算」來設計工程,事前既不以實用為念,事後更不善盡督工責任,自然不會有優良的工程品質。最後,碰上得標廠商惡意的偷工減料,用低價搶標,敷衍了事,既使在保固期內出現問題,頂多是再補強,只要挨過了保固期就過關了。總之,公共工程施工只要有一個環節出問題,惡性循環的結果,最後都得由政府、機關來背黑鍋,對大部分戮力為公,焚膏繼晷的公務員們而言,委實不公平。
政府的形象,建立在日常的施政點滴上。公部門為落實公共工程品質,會透過檢討會實際掌握各項重大建設的執行情形,以了解各項計畫推動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實際困難,從而尋求解決的方案。除了會議室內的檢討會,相關部門亦組成工程查驗小組,實地抽驗工程進度及品質。召開檢討會及實地查驗的目的,就在於希望各項公共工程都能順利的按計畫完成,讓公共工程都能充分的發揮應有的效益。如果公共工程都能按照計畫推動執行,同時也有良好的品質,表示公部門由整體計畫的規劃、設計、招標、施工、監造、驗收等各個階段,都能嚴加把關、掌控,展現高品質的執行力與效能。反之,不斷出問題的公共工程不但不能達到所預期的效益,更浪費了公帑。
如今地區正是大力建設、拚經濟的時候,面對繁複的公共建設工程,相信絕大多數的公務員、業者均能嚴守份際,以民眾福祉、公共利益為先。公共工程品質的良窳,正是政府執行力與效能的表現。執行公共工程的人員是政府的公務員,在執行公共工程的過程中,容或有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影響工程的進行,但絕對不能是因為公務員人謀不臧的弊端。因此,由公共工程的推動,也可以顯示出公務員及政府的清廉程度及形象,同時亦是檢視公務人員是否戮力以赴的考核指標。
社論/落實公共工程品質管理
- 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