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長期經營兩馬小三通航線的大和航業,已對外說明難耐虧損持續擴大,預計將於7月11日暫停兩馬航班以減少虧損,而這已不是第一次喊停航,2013年曾經一度喊停航,後來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協助下,保留下這一條馬祖小三通的國際航線;只是好不容易在爭取多年開通兩岸一日生活圈的黃岐航線後,在整體小三通旅客沒有有效增加,又被黃岐航線瓜分後,兩馬航線似乎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
兩馬小三通自2001年開跑,從剛開始一整年僅有數千位旅客,到98年最高峰曾達到九萬餘人,幾乎要突破十萬關卡,但兩岸大三通後每況愈下,全年僅能維持三萬餘人,在2013年業者就坦言開一趟就賠一趟,發出停航的宣告,後來在民意代表及行政部門的協助下,勉力保留這一條已經努力多年的兩岸航道。
也正因為兩馬航線有著先天不良的天候及地理條件,馬祖機場受限天候的影響,無法有利於旅客的行程安排,另外福澳及馬尾港距離較遠,票價及時間不易具有競爭性,讓經營多年的兩馬航線無法跟金廈比較。
在歷經多年的努力,條件上較兩馬航線為佳的黃岐航線開通後,直接衝擊到兩馬航線的客源,同樣的距離,旅客寧願選擇海上旅行較短的航線,在馬祖小三通整塊餅還未擴大之際,黃岐的開通無疑是壓倒兩馬的最後一根稻草。
小三通業者於日前討論時,其實已經就現階段面臨的困境提出說明,因為與陸方在黃岐航線分配不均衡,從去年12月到今年5月持續虧損,在加上兩馬的急速萎縮,要業者養著兩套人馬負責兩個航線,似乎不太符合現實,因此就業者觀點,提出停航的訴求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面對馬祖小三通的困境,到底有何解?倘以現階段小三通數字來看,總數並未因為黃岐航線的開通有明顯增加,分配到兩個航線上當然就是虧損,以陸方來說是政策支持航線,因此直接給予陸方船隻補貼,但馬祖小三通船定位為國際航線,業者必須自負盈虧,無法像島際間交通給予直接補貼。
馬祖小三通的客群有返鄉、過境旅客及旅遊者,在便利性無法有效提高之際,就像金廈提供如搭公車般便利的航報,兩馬小三通的過境旅客確實增加有限,但旅客及貨運絕對是一塊可以努力的部分,貨運純粹就是費用誘因,廈門能夠提供一定優惠措施,馬尾港卻無法有效提供優惠方案,或只單純給予陸方優惠,都不是整體提升貨運量的方式。
創造馬祖小三通的重要利基就是打造新的旅遊契機,馬祖旅遊因為「藍眼淚」而火熱,卻無法透過旅遊包裝的設計,將團體客有效拉至小三通航線,也許未來這是一條努力的途徑,整體包裝小三通旅遊航線,吸引台灣旅客到福建沿海一遊,或是吸引大陸旅客透過小三通到馬祖自由行,整體的規劃必須有賴業者及政府的同心協力,方能打造屬於馬祖小三通的利基。
社論/創造馬祖小三通利基
- 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