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為重現塘后連島沙洲世界級地理景觀,已經結合了北竿多數民意正式啟動塘后道改道工程,民國78年為改善后澳村對外交通,當時的北竿鄉公所推動興建了塘后道,從此連島沙洲美麗景致一分為二,接下來又因為北竿機場跑道東移讓沙灘面積再縮小,雖然塘后沙灘沒有了最早期的規模與景觀,但現在推動沙洲復原仍為時未晚,若能經由改道讓沙洲局部復原,我們認為繞遠路是值得的。澎湖縣奎壁山亦有類似景觀,因為配合潮水會出現所謂摩西分海的奇景,成為觀光客必遊景點之一;塘后沙洲早年就是這種情況,這種天然奇景的觀光資源能夠復原對北竿甚至馬祖的觀光都有極大加分作用,值得期待。
塘后道於79年完工通車,大幅改善了后澳村對外交通,但也讓沙洲景觀受到破壞,包括機場建設在內,這或許是當時為了改善交通所不得不面對的「必要之惡」,但如果我們當時有更高明的想法或規劃,交通與自然景觀或可兼顧。塘后道目前雖不致於不堪使用,但填築在沙洲上的道路幾乎與海平面同高,自然必須受到很多來自海面的各種威脅與干擾,其中最為嚴重的是漂沙和垃圾問題;不論是南風還是北風,道路都會積沙,原本積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馬祖正在發展觀光,很遊客和騎車的人要經過塘后道,積沙構成安全上的威脅,最近幾年來摔車事件不斷可以證實,改道若能改善積沙和垃圾問題,就有必要全力推動設法落實。
除了解決積沙以及垃圾問題之外,塘后道改道最大的效益仍屬沙洲復原後的自然景觀資源。近年來地區遊客增加,但我們卻一直苦於沒有景點可延長遊客駐足時間,除了芹壁之外,北竿確實也拿不出特色景點來,而塘后沙洲若能經由改道而局部達到復原的目標,對觀光的加分可能更甚於交通的改善。如今政府已經著眼於推動改道計畫,屆時委外的專業單位會提出多種方案與構想,不管是何種方案,我們希望各界能一本初衷,以沙洲復原為最大考量,若是因此繞道而讓路長了些,改道效益應該讓在地居民理解,從景觀角度出發,對地方而言才是永續發展的利多,20多年前推動興建塘后道所忽略的部分,現在不能再重現。
隨著地區政府環保人力的減少與駐軍的精實,未來不管是清積沙還是清垃圾,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與經費,而多年來北竿地區因為塘后道的積沙與垃圾問題耗費的社會成本與政府資源是無法估算,現在推動改道讓沙洲復原是一舉數得。接下來各界可能面臨的課題是究竟何種改道方案最合適?過去有人提地下化,也有人認為要高架橋,現在又多了北移路線,屆時可能又會因為路線與型式讓各界爭吵不休,其實只要回歸到沙洲復原的本題,在整體經費與民意要求下取得景觀功能優先的共識,最佳方案自然浮出水面。
社論/重現連島沙洲地貌 北竿景點再添特色
- 2016-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