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忠於原味 任何臆測修復應該馬上停止

  • 2016-07-25
 亞太旅遊協會日前公布2016 PATA金獎,由馬管處發表的「馬祖聚落保存成果」代表我國參賽,經評選榮獲該會最佳遺產與文化獎,消息傳來鄉親都感與有榮焉,也代表地區近年的聚落保存工作獲得了國際的肯定。
 傳統聚落是馬祖重要的文化資產與觀光資源,石頭老屋是馬祖的文化品牌代表,也是馬祖最美麗的觀光大使。馬祖傳統聚落保存工作在公私部門多年共同努力下,已有初步成果,而馬管處更於民國95年推動聚落保存計畫,經過相關前置研議與準備作業,至99年正式執行,至目前為止共修繕保存4個聚落63間石頭屋,成績斐然。
 馬祖聚落保存雖已獲國際肯定,但馬祖的聚落保存工作仍還有可以做得更好、更細緻的地方。目前馬祖聚落保存的問題之一,就是過度修繕,失去了原味。1964年第二屆國際歷史文化紀念物建築師與技師會議通過了「威尼斯憲章」 (Venice Charter),該憲章第九條指出「修復的過程乃是一項高度專門性的工作,其目的在保存和顯現該文化紀念物的美學和歷史價值,而且必須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真實的史料遺物為基礎。任何的臆測發生時修復應該馬上停止」。傅朝卿教授就指出,羅馬競技場、雅典帕特嫩神廟都是不完整的殘跡世界遺產,義大利、希臘政府不是沒有修復的能力與財力,但他們認為復原應建立在直接的原始證據,而不是臆測。
 過去中國大陸很多城市對於歷史建築的修復工作常有過度修繕情形,引發批評討論,但近年中國大陸修復觀念已逐漸和國際接軌,例如中國大陸國家文物局就曾針對八達嶺段長城保存工作,要求相關單位對於早期坍塌並已呈穩定狀態的長城牆體,應當實施遺址之保護,不得進行原址復原或重建。其理念就是希望長城之修復應能保留歷史訊息,避免過度修繕。
 目前地區傳統建築部分個案修繕過程並無所本,倒像是修繕工人隨心所欲的創作,有時建築材料與砌構工法甚至與原建築格格不入,光鮮亮麗的石色、過度工整的線條、莫名其妙的裝飾,在傳統聚落中顯得十分突兀,四不像的老屋修繕樣貌讓文史工作者憂心,修繕工作卻變成了「保護性破壞」。
 這次馬祖聚落保存榮獲2016 PATA金獎,象徵馬祖傳統聚落已是國際級的觀光景點,對於馬祖傳統聚落保存,我們應該要和國際接軌,依據國際級的保存與復原標準,做好地區文化資產保存工作,讓世界看見馬祖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