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放下網路 走上馬路

  • 2016-08-09
 記得在數年前紅極一時的臉書「開心農場」遊戲推出時,風靡全國上下,讓許多上班族在工作時無不掛在網路線上,隨時去注意自己的農場栽種情形,或是作物有無遭其他網友偷竊,抑或是趁機會去拔取他人農場上的農稼;狂熱程度除了無心工作外,更造成廢寢忘食,罕見得連政府機關也下令禁止公務員上班時使用臉書。
 許久不見的全國網路遊戲狂熱潮,在這幾天又悄悄出現。日本任天堂最新手機遊戲《寶可夢》(Pokemon Go,舊譯:神奇寶貝)遊戲登台的第二日適逢週末,夜晚的大街小巷及公共場所出現許多人潮群聚在一起,人人低頭滑著智慧型手機,不是在傳送line訊息或查資料,而是在抓取虛擬世界遊戲主角的「寶可夢」。這種把虛擬和真實世界地點結合在一起的遊戲方式,將網路遊戲的內容又推向另一波高潮,讓網友感受到虛擬世界不再只有想像,還能融入真實環境中。有的玩家過度沉迷手上的遊戲畫面,邊走邊玩邊找「寶可夢」,一個不注意還因此跌進湖泊差點溺斃,甚至還釀出許多交通意外。
 網路遊戲的引入確實在相當程度上給予社會大眾解悶與舒緩壓力,得以有宣洩出口,但不顧一切的過度沉迷就很可能造成病態現象,甚至轉為負面事件。手機或網路遊戲再怎樣的刺激有趣,都仍然是虛擬的世界,也無法取代現實生活,回到真實社會仍要去面臨種種的生活挑戰,畢竟明天的太陽依舊從東邊升起。但我們更為擔心的,長期與虛擬遊戲為伍後,不僅與人際相處出現蹇滯罣礙,心理偏差情形將日益增加,更將如同毒癮上身,沒有網路就活不下去。
 成大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趙梅曾指出,許多犯罪刑案,特別是驚悚駭人的案件,共同的特色多為加害者過度浸淫於網路遊戲國度,各種打打殺殺完全不見血淚,甚至對於遊戲結果只要不滿意,按下開關鍵就可重來,久而久之就會認為人生也是如此的妄想存在。趙教授進一步舉例,先前日本曾有一個年僅9歲孩童就犯下殺人的案例,經追蹤後才發現,該童長期沉迷在任天堂的戰爭遊戲中,虛擬世界冷血的殺人不眨眼移植到現實社會來,不感到生命存在的珍貴,也不認為生命的意義,人格教育受到相當的影響。
 不否的,認當今的生活需要科技來輔助與支持,以促進種種生活的便利性,但當過度被制約時,就該思考兩者間平衡點的取得,過與不及都不是健康的狀況。我們認為,公部門可以多辦理些休閒活動,協助鄉親們紓壓或養塑興趣,調養身心;立於學校,師長們得多費心關照孩子們的生活,協助健全人格的培育,避免因疏離而走上偏途;於家庭,父母親也有責任去規範子女們與網路接觸的時間,並教導正確的使用觀念,畢竟家庭是社會化最原初的伊始。
 據英國學者Marcantonio M. Spada在2014年研究發現,台灣有15%的人沉迷於網路世界,高居世界第一。這訊息提醒我們,要適時放下虛擬境界的幻想,儘速回到生活上的種種;網路裏頭再怎麼的美好,永遠也沒有家人一句的關心、朋友聲聲呼喚、以及明天太陽的溫暖。只有現在,才是我們最真實也最具體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