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淡菜是重要產業 堅持品質才能做大

  • 2016-08-13
 縣府衛生局針對南竿市售一批淡菜進行抽檢,其中有2家驗出諾羅病毒,消息披露之後各島的淡菜銷售量馬上下降。雖然諾羅病毒常見於生蚵、生蠔等貝類水產品生長環境中,只要煮熟即可殺菌,但從市場反映可以看出,消費者對於食安仍是十分在意的;淡菜是馬祖目前看來最重要的養殖產業,市場的接受度也一年比一年高,政府也積極介入輔導漁民轉型發展養殖,過程中不管是政府還是養殖戶都務必要堅持品質,讓消費者建立信心與食用習慣,這個產業才能越做越大。
 淡菜是馬祖很常見的海鮮類,早年馬祖各島都有野生淡菜生長,但由於過度的採擷讓物種繁殖不及,現在市售的淡菜多為養殖而來,而養殖的種苗更有高達九成以上來自中國大陸,因中國大陸在這方面的養殖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唯一需要擔心的是養殖環境的安全與衛生。近年來淡菜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在大陸,銷量都一直在成長,去過福州的民眾都知道,大型的海產店一斤淡菜絕對不是馬祖的幾十元台幣,動輒數百元,在台灣淡水海產店一台斤也要近300元,足見只要品質穩定,淡菜可以一斤賣到幾百元以上的價格。
 在歐洲與馬祖同緯度的國家也都生產淡菜,比利時的國菜即是淡菜,而台灣部分高級餐廳使用的淡菜還是由國外冷凍進口的,馬祖的新鮮淡菜與冷凍淡菜相比自然口感與鮮度都大幅超過,因此近年來台灣的銷售量正在持續上升,又因為價格遠比進口來的便宜,馬祖淡菜市場接受度開始在台灣由北到南蔓延。事實上中國大陸才是未來淡菜最大的銷售市場,人口眾多加上內陸省份多,龐大的市場絕非我們所能想像,大陸沿海省份正在大量的生產養殖淡菜,甚至有時候沒有貨可供應馬祖的中盤商,因此淡菜背後驚人產值可以讓地區漁民成功的轉型。
 馬祖淡菜的種苗雖來自大陸地區,但在養成的過程中水域水質卻有很大的不同,馬祖的海水鹽度適中,又沒有重金屬污染,養出來的淡菜品質遠遠超過大陸沿海省份;我們應把握在地環境優勢,不管種苗來自何處,只要是馬祖生產出口的品質有保證,就能建立品牌與口碑,這才是產業永續發展的方向。地區部分業者為了應付市場需求,直接把大陸的養殖成品上架,甚至尚未到肥美季節即搶先上市等,這些都會影響消費者對馬祖淡菜的評價,業者若不自律自重,一旦消費者沒信心,這個產業將無法生根發展。
 因為養殖技術門檻相對較低,馬祖海域經證實是適合養殖淡菜的,養殖淡菜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和人力,在傳統漁業式微的趨勢下,政府積極輔導漁民轉型,在政策上或許也能配合,例如適度開放養殖漁工的輸入、建立品管與食安認證機制等,對於淡菜產業或有加持作用,未來若能打入大陸甚至是國外市場,價格可能因為品質「掛保證」而翻好幾翻,漁民的收入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