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併校思考應從學子受教權出發

  • 2016-08-17
 近期國內少子化併校問題再度引發討論,今年8月澎湖縣一口氣裁撤3所國小、苗栗縣則有3所國小縮編成其他國小的分校、台東縣崁頂國小紅石分校等部分縣市的國小分校、分班也裁併,但地方政府都一貫口徑強調,會派專車接送學生到新校區就讀,或將廢棄校舍閒置空間再利用;惟這一連串的動作也引發學者正反面不同的論辯,馬祖在教育部所提供的數據中,無論是小校比例或是面臨廢校比例都高居全國第一,更有責任確立併校與否的政策原則,讓師、生、家長安心在地就學。
 教育的根本除了家庭之外,最重要就是扎根的國小階段,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投書聯合報說,小學不能關,愈是偏鄉愈不能關,她舉孔子「不教而殺謂之虐」的道理說,「關掉小學就是虐待孩子」。洪蘭也舉例現在監獄人滿為患,很多是因為童年未獲得好的教育和照顧,小學6年是人格發展的關鍵,到了國中就很難教,現在國中教育問題最嚴重,就是因為已經沒人敢管教。
 台灣教育資源分配極端不均,端賴主事者一念之差,教育部首長更迭迅速,但教育政策卻是影響深遠,地方首長更可能因為縣政財政將腦筋動到併校省錢,以澎湖縣105學年度裁併湖西鄉菓葉國小、白沙鄉港子國小、西嶼鄉赤馬國小,據縣府教育處說法,每年可為縣庫至少節省六千萬元。
 澎湖縣教育處長接受媒體訪問做出說明,澎湖縣設定學生20人以下的國小為推動裁併對象,但為顧及離島學生受教權,像花嶼國小、虎井國小上學年學生甚至不到10人,都仍繼續辦學。這次裁併的3所國小,都在澎湖本島,學生到新學校上課,車程都不到半小時,不會花太多時間通學。想來,維持一島一校就是澎湖併校的基本原則。
 馬祖幾年前提出過併校的議題,但沒能實施,主政者有很多考量,後來以資源整合取代併校,操作的過程不甚順暢,每次的檢討會議,都有解決不完的問題,交通問題、營養午餐的問題、老師還有其他課程要上、換教室學生沒有融入感等等,總而言之各校本位主義濃厚,教育資源整合的政策可說效果並不明顯。
 再來以教育資源分配來說,許多校長到外縣市學校參訪會感嘆對方校舍的規模與多樣化,但以教育當局的立場,只要是危樓就要整建,責無旁貸必須給予孩子安全的學習環境,一間學校二十人花費二千萬進行教室整建,就不免讓人感嘆,如果把所有整建經費集中,也許可以建造一個完善、資源配備齊全的綜合教學大樓,給予學生更完善的學習環境。
 上述討論可以看出,併校與否的討論正反均有,贊成者以學習理論支持,反對者以基本受教權為理由,惟教育是百年樹人的神聖工作,馬祖的長遠發展需要在地人才的培育,這是馬祖下一代發展的基礎。政府的保送政策讓馬祖有機會在人才培育方面有具體成效,保送固然很重要,但基礎教育更加重要,任何教育政策的制定與改變都要著眼於「學生受教權」的基本立場,併校與否也應從受教權出發,再來考慮經費、人員與後續發展等問題,如果有一些政策既能維護學生受教權,又能兼顧社會發展需求,就應該值得我們去認真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