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上半年度縣長政見預計執行進度為49.68%,實際執行總進度為53.64%,執行績效超前3.96%,不只象徵縣長領導有方,更代表公僕們及全體鄉親共同努力的成果,相當值得欣慰與嘉許。
究實而論,施政績效的管理,係以公部門對於各機關所訂關鍵策略目標達成情形予以測定分析,根據其原訂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簡稱KPI)與衡量標準為客觀判斷,用以對於日後施政的規劃、執行方法及預算編列進行調整,藉由不斷的精進施政作為,提升施政成果。
據商業周刊第1436期所刊載的〈政府荒謬KPI全揭露〉一文指出,行政院10大部會用錯誤指標幫自己打分數。經統計319項KPI中,有高達81%的指標是有問題的,KPI設計不良之後果,可能造成政府亂花錢、施政與民意落差加劇、公務員「瞎忙」;特別是相較於以政府效能揚名國際的新加坡,規定KPI只能採用「成果型」指標,但臺灣卻出現許多「投入型」、「過程型」指標,讓績效衡量的效果大打折扣,斲損立意初衷。
以這次縣政府所列出的政見執行率來看,在「建構公務機關優質環境,實施彈性上班,落實用人唯才目標,提振公教員工士氣」一項達成率最甚,相關單位均全面屢及,其餘單位仍在努力踐履當中。能達成目標設立的初始固然相當肯定,但更重要的是隱藏於數字背後的表徵。其實要達成任何一項願景均不是太困難的事情,畢竟理想或願景都是最上層的方向,多為較抽象與概念化的想法,執行效果如何,全端賴底下的執行方式與作為。更具體的講,倘其下所設立的衡量指標是無關痛癢、易如反掌、或是毫無意義可言,縱令評估的結果再美化,仍無法見於施政品質的進步。
兼具有品質的施政績效指標,所考量的不僅是量化的考評,更繫於背後的實際改善與變革情形。公部門施政到底就是要讓人民的生活更好與更舒適,也是每一張選票的殷切期盼,若無法提升幸福滿意的感受,再多樣與精緻的指標或數據都是枉然,淪為自我感覺良好的安慰。在各項績效成果的產出時,我們要試著去追蹤對社稷與民瘼的影響程度,走入民間去了解民間的感受,並試圖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和鄉親們對話討論,才能知曉數據呈現內容是否為真實反映。
我們常聽聞「數據會說話」這句名言,似乎數字就能真正反映實況;但別忽略數字本身並不會表示任何意見,其意義是人為的分析及所賦予的詮釋,在在均為操作化下的結果。公部門進行績效管理時,除了要不斷檢討衡量指標外,更要兼具量與質的均衡;過度側重量化易見林不見樹,一味仰賴質化也會有見樹不見林的缺憾,唯有兩者兼顧,才能確實評斷出施政滿意度,讓效率與效果並駕齊驅。
社論/追求卓越是施政的核心宗旨 更是績效管理的目標
- 2016-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