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創業成功非偶然 要人助必先自助

  • 2016-08-23
 地方鄉親創業打造馬祖茶葉自有品牌,破除過去馬祖無法產茶的印象,然而成功背後隱藏多少努力,卻非近日媒體報導可窺一二的;旅台鄉親邱垂旺夫妻從買來一萬株茶苗開始實驗試種,到農委會召開新品記者會成功打出名號,中間已經歷經十年的努力,而在外界協助到來之前,堅持目標一再嘗試的過程,非常值得地區其他創業者學習。
 打造馬祖平安茶的業者,其實早年來馬祖一直以蓋房子為主業,他自己曾經提到當年會種茶是受到林宜寶在福澳種茶影響,本來就懷抱種茶夢,當馬祖有人種茶後,兩夫妻租用津沙兩公頃的土地,買來一萬株來自阿里山烏龍茶,剛開始真的是抱著實驗性質,因為馬祖畢竟沒有人真的成功在馬祖量產茶葉。
 在外界一片不看好聲中,邱氏夫婦確實一直以堅定的步伐向前邁進,只要曾經到茶坊一趟,就可以跟他們聊聊一大串的茶經,剛開始兩夫妻就是個道道地地的外行人,雖然自己愛喝茶,但不懂種茶、不懂品茶、不懂賣茶,卻在投入種茶後,大膽投入大筆資金購置製茶機具,這完全不是正常人的思維,但卻是實踐兩個人種茶夢的開始。
 外行人入門並不輕鬆,兩人並不期待外界會主動給予協助,新手開始就不間斷自行付費前往台灣茶改場上課,參與各大茶業博覽會,除了累積個人的品茶、製茶能力外,也結識許多可以協助其茶葉改良的高手,大幅降低依賴地方輔導的需求。
 對於茶葉種植,他們一直有著很堅定的目標就是在地取用及無毒種植,要讓馬祖茶的品牌名副其實,這一點確實維持不易。前面幾年都是兩夫妻不斷拿過去蓋房子的積蓄去填補這個種茶的洞,從實驗性質到逐步進入規模量產,津沙茶園歷經幾年的實驗栽種,第一次成功產出的馬祖茶,就大膽送去四季茶會參展,讓專研茶道逾二十年的司茶人,在會場中為民眾執壺,來自馬祖的茶在農委會茶改場的推薦下首次參展,引起現場茶葉專家注目,並獲得不錯的評價。
 所有種茶的細節他們都親力親為,從種茶、採茶、製茶、包裝、銷售一手包辦,只有採茶時因為把握茶青成長時間,會從台灣邀請幾位的採茶高手來協助,整個創業過程,澈底掌握外界可供協助的資源,種植茶葉發現問題,甚至會照相傳給茶改場專家判讀,爭取縣內包裝或資材的補助經費,後來配合開放學生校外教學等,只要能夠有外來資源都不吝惜一試。
 雖然積極爭取外界經費的協助,但實際說來初期的支援都是有限的,兩夫妻依然按照自己的目標及步伐,一步步完成製茶廠環境衛生安全評選、專業驗證檢測完全無農藥殘留、茶改場技術轉移簽約等,更是馬祖第一個取得生產履歷驗證標章(TAP)的農產品,完全走在馬祖整體農業政策之前。
 為了兼顧打造新品及完全在地生產,除原有烏龍茶外,蜜柑紅茶、金銀花茶等,後來在2012年更開始嘗試將自家茶葉與地區野生枸杞葉結合並命名平安茶,雇用在地鄉親摘採野生枸杞葉,與茶改場合作找出最佳混搭比例。
 各家媒體報導後,創業成功的一面看似簡單,惟終年在茶廠作業、永遠有著污泥的指尖,卻也透露出其間不為人知的艱辛,馬祖平安茶成功的創業經驗值得在地年輕人傾聽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