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逼真的演習還需內化到生活的細胞裡

  • 2016-08-30
 日前,縣警局在介壽校園舉辦重大人為危安事件演練,模擬失業校工持刀及汽油彈闖進校園中,砍傷一名學童並侵入教室,將學生及老師挾持控制於教室內,進而展現的攻堅行動,場面逼真,中央視導官警政署警務正李天棟肯定縣警局同仁及各單位的傑出表現,相當感到欣慰。
 情境的演習目的是為了有效建立起安危意識,讓狀況發生時得以有效應變防範,讓災損降到最低,因而我們不能輕忽每次的演練機會,甚而用玩樂心態面對。在風險社會的安全治理上,不論是哪種的實況模擬,都肩負著相當的意義,畢竟當前的環境有著無限可能性的風險,任何情狀都很有可能升級為危機,進而導致社會秩序的紊亂,重挫經濟發展,乃至演變成國安問題;倘能透過熟悉的應變方式來處理,諒必可以在危急時爭取到更多的空間與機會,讓事情有轉圜餘地。
 但演習畢竟仍是演習,情況再逼真也無法和真實社會畫上等號,如果沒有反覆的演練與內化到生活中,面對問題時仍是奈可莫何。其實全國各地並非沒有進行災害的操演,但每當遇到問題時往往都束手無策,任憑災禍不斷蔓延擴大,似乎原先的排練都毫無任何效用,導致每次的檢討會議往往都具「災害演練程度不足」的結論。這樣的斷定在邏輯上有著相當大的問題,因為模擬演練並不等於真實情境,無法依此類推。
 仔細觀察,我們常聽聞的模擬操練都是在各種變數能控制的狀況下所進行,也就是說都是在劇本的規劃下來安排;但真實的狀況裡,變數相當的多,甚至有許多無法預估或想像的問題會發生,先前所熟悉的演練不太可能完全的被應用來面對挑戰。更重要的,各類各地的演習雖然逼真精彩,但頻率多為許久一次,非為常態型的練習,當真實意外發生時,逃命避難者不在少數,能真正記得內容者寥寥無幾,無法將之內化到生活上。
 安全的演習理當是所有鄉親都必須參與的重責大任,將安全防範工作融入淺意識內,才有可能真正在安危出現時有效且正面應對。當每一次的操演或兵推結束後,除了用逼真動人、栩栩如生來形容外,要進一步省思的是,究竟這是個終點,抑或是起點,我們的下一步要如何安排,這才是演習中給我們最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