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馬祖話繼續說下去

  • 2016-09-05
 第2屆福州語歌曲大賽決賽3日在馬來西亞登場競技,地區代表曹紘菖榮獲特優獎,而余政哲則榮獲精英獎和最佳服裝獎,曹紘菖、余政哲的海外獲獎,地區鄉親分享他們榮耀,同時也反思本縣對於馬祖話的保存與傳承議題。
 全球約有2000萬福州人,而本縣是全國唯一以福州語為主要母語的縣市,我們有不同於台灣的發音與腔調,但近年馬祖話逐漸式微,30歲以下能說流利馬祖話的年輕人,幾乎找不到,「母語」是母親的語言,地區年輕媽媽自己都不會說馬祖話,何況馬祖的下一代?馬祖的「母語」還是馬祖話嗎?馬祖的下一代未來要向誰學馬祖話?因此我們可以說,馬祖話是瀕臨危險的語言,如果再不改善,再過50年,馬祖島上將可能沒有人會說完整而流利的馬祖話。
 首先,學習母語最好的場域是家庭,不是學校,我們鼓勵地區爺爺、奶奶應多跟子女說馬祖話,就算孩子聽不懂,也應不厭其煩多說幾次,讓孩子多會一種語言,以後就多一個機會。而年輕爸爸媽媽雖然可能自己也說得不好,但也應該儘量向小朋友多說生活中常用的馬祖話字彙,小朋友學會一些基本字彙與簡單句子,未來再學更深馬祖話也比較快。總之,要振興馬祖話,就應該讓馬祖話重回我們的家庭日常對話。
 而在公共場域,我們也希望交通場站、廣播系統、社區對話等,能多使用馬祖話,讓馬祖話成為公共溝通的語言之一,特別是中央已協助開設客家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用客語、原住民語來製作新聞、戲劇節目,我們希望中央也能重視馬祖語傳承的危機,能夠給予地區經費補助,讓馬祖早日出現馬祖話影音新聞,以網路和有線電視來播送,讓馬祖小孩能夠看新聞學母語。
 另外,我們也希望旅台第二代、第三代可以回馬祖學馬祖話,進行沉浸式母語學習,語言除了是溝通工具,更是一種文化認同,如果能會說馬祖話,自然較能認同馬祖人。我們發現有越來越多的馬祖旅台第二代、第三代,在台灣出生,會說台語,卻不會說馬祖話,更從來沒有回來過馬祖,這些旅台年輕世代,有些人不會說自己是馬祖人,只會說爸媽以前住過馬祖,或是阿公阿媽從馬祖搬過來台灣,這些旅台第二代、第三代對馬祖的認同十分薄弱,這也可以從旅台各同鄉會會員嚴重老化看得出來,其原因就在於旅台年輕一代不一定認同自己是馬祖人。如果我們能夠讓馬祖成為我國的福州語中心,加強馬祖話傳承與馬祖在地連結,將能凝聚馬祖認同,擴大馬祖族群的文化影響力。
 馬祖話是我們這塊土地一代傳一代的音韻,馬祖話不能從我們這一代斷絕,我們這一代馬祖人有責任為下一代馬祖人營造母語傳承的環境,讓下一代的馬祖人,把馬祖話繼續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