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辦一場台灣跑者嚮往必跑的馬拉松

  • 2016-09-21
 馬祖馬拉松是台灣最後一塊拼起的馬拉松地圖,台灣這些年瘋狂愛上路跑活動,全國一年大小路跑超過六百場,馬祖雖有一般性的健走活動,但過去一直沒有正式的馬拉松活動,也因此辦理馬拉松賽事不單只是推廣馬祖的觀光活動,更具備提升地區路跑運動風氣的觸媒作用。
 馬祖國際馬拉松很年輕,可以直接避免一些不必要嘗試的錯誤,不管國內或國外都已經有許多例子可以學習及參考,現在正是累積經驗的時刻,馬祖絕對有能力辦一場跑友滿意的賽事。
 從國際上知名的馬拉松賽事來看,其實最值得參考的便是離我們距離最近的日本,馬拉松幾乎是日本的國民運動,各城市都在辦理屬於他們的馬拉松,並各有其特色及優點。在東京街頭隨時可見的跑者人數應該已居世界之冠。日本在國際賽事上的田徑成績很突出,在台灣藝人明星能夠參加半馬就已經是條新聞,但在日本許多藝人都有全馬破三的實力,更不要說許多運動用品店的銷售員,就具有二小時四、五十分的超強能力,想來要說路跑是日本的全民運動一點也不為過。
 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的東京馬拉松,是台灣跑友最多的賽事,總數達三萬餘人,台灣人就有二千名,除了是距離我們較近的國家外,還有抽籤門檻也相對容易些,不像波士頓限制參賽者要有一定水平的成績,另外東馬嘉年華式的氣氛、完美的路線規劃及順暢的賽事流程也讓人心生嚮往。
 東京馬的路線經過新宿皇居品川銀座淺草築地台場,跑完全馬幾乎瀏覽完東京各大知名景點,平日人車鼎沸的觀光勝地清空給跑者,路旁站滿主動為跑者加油的民眾,甚至主動提供補給品,只有加油聲沒有謾罵聲,這一點跟台北只要封路,就有民眾會跟跑者嗆聲的情況大相逕庭,友善的氛圍完全可見一斑。
 台灣不缺馬拉松但缺極具特色的馬拉松,以田中馬拉松而言,透過主人家辦桌請客的熱情營造鄉下人好客的氛圍,成功型塑獨樹一格的在地馬拉松。馬祖馬拉松有著極具特色的條件環境,第一屆有八百位的跑者報名,今年報名人數提高到一千五百名,以馬祖的接待量而言幾乎已經到頂,因此細緻的規劃勢屬必然,如何在交通劣勢及路線優勢交叉情況下,創造跑者一定要到馬祖參加馬拉松的理由,正是我們必須要努力的目標。
 東京馬在2007年才展開第一場的賽事,2016就躍升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也許我們的野心不需這麼大,但辦一場台灣跑者一定想參加的馬拉松,絕對是近期可以達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