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地方政府的重視下,如何吸引年輕人返馬或創造適合年輕人創業的環境,已視為地方重要發展政策,希望擺脫過去孤島、老人的悲苦形象,注入更多年輕人的創業與活力,這是馬祖發展觀光的必然方向。
台灣光華雜誌七月號以青創正野為封面標題,亦對於野做了一番說明,野指的不是粗野狂暴,指的是奮勇迎戰、打死不退的反骨,青創正野要凸顯的就是青春世代實驗精神的踐履、獻身理想的決心與勇氣。青年創業成功的例子讓人津津樂道,但創業淺灘上隨波逐流失敗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因此政府如何給予輔導、協助就是現階段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努力的目標。
馬祖未來的希望就在年輕人身上,過去幾年馬祖發展逐漸發燒,但可見的商業型態改變有限,服務方式及態度也依舊沿襲過去軍政時期的慣習,愛來就來、不買就算的心態未曾改變,也因此當小七開張後立即就擄獲在地民眾及觀光客的心,因為購物環境明亮、東西多元豐富、店員服務態度良好,有比較之下,當然讓馬祖民眾變心,追求創新與美好必然是人心所趨。
台灣年輕人其實充滿創業能量,2014年秋天創立的台灣本土巧克力品牌「巧遇濃情」就是屏科大學生參加教育部「U-start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搶下五十萬創業第一桶金的成果,重點是年輕人充滿理想與創意,不但帶動在地農民放棄種植檳榔改種可可豆,創新口味創造出台灣自有品牌的巧克力。
這幾年在沒有公家資源協助下,馬祖開始出現零星的青年成功案例,像是義廚坊、津食堂或是民宿的一青年民宿及55據點等,也有無法有大筆的創業資金,但卻提供馬祖過去沒有的美食或服務體驗。
這一年地方政府開始傾聽青年人的聲音,希望針對過去的創業輔導政策的不足予以改正,過去幾年馬祖就業輔導政策較為形式化,有消化中央預算的情況,許多的創業輔導課程參加民眾大同小異挨批,公務員也不在少數,沒有創業動機當然無法有實質的創業績效出現;更甚者創業的績效展現,透過既有的店家,錦上添花的作法也無法真的輔導店家成長。
一場在55據點展開的青創對話,其實也點出許多馬祖年輕人在馬祖就業與創業的窘境,例如資訊不夠透明及集中、創業計畫申請不易等,地方首長都給予正面的回應,給予年輕人許多信心。其實無論是台灣或馬祖年輕人在創業上都面臨一樣的問題,要克服的難題是讓消費者接受,公部門不應該是必須克服的難題,反而有責任提供簡易、有效的輔導策略,其他縣市的許多做法都值得馬祖學習。
中央有青年事務委員會、教育部有青年發展署,地方政府中也有桃園縣政府新創青年發展局,對照把青年發展的業務拉到第一線,馬祖為青年發展業務創建一個專屬窗口自然無可厚非。一群有理想、有行動力的年輕人,可以提供一個如育成基地的空間,低廉的使用費用、專家協助的介入、創意激盪、更簡易的圓夢基金申請等,與其辦理形式化的創業課程,不如更實惠的提供創業第一桶金。
馬祖發展的希望在下一代身上,這一代的我們有責任為他們打造更理想的創業空間,在馬祖一件件創業的實踐,都是馬祖未來發展的基礎,我們鼓勵馬祖的年輕人恣意青春、揮灑夢想,為馬祖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讓青創之野在馬祖茁壯勃發。
社論/讓馬祖青創「野」起來
- 201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