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更多同理心 用包容讓社會更和諧

  • 2016-09-29
 同理心一直是我們在人生的路上需要學習的,這是一個人品德的象徵,更能直接反應出一個社會的素養,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了解他人的需求以減少衝突,透過多方良性的溝通,用更多的包容建構更和諧的社會。
 這次中颱「梅姬」襲來,帶來強風暴雨,全國各地傳出大小不等災情,尤其造成史上第二嚴重的停電災情,全台多達336萬戶停電,台電動員所有工程人員冒著生命危險為民眾搶修,無奈因天氣影響,維修進度終究落後。
 受災戶對自己的不便破口大罵,質疑電力公司搶修不力,或是平日維修保養缺失。這樣的譴責像銳利的刀劍,刺穿每一位用心付出工程人員的心,殊不知他們的內心裡,是比任何人都更著急、比任何人都想趕緊搶修完成,只因這是他們的工作職責,他們有責任與義務完成工作,讓民眾得到應有的資源,這次颱風還造成一起台電工程車翻車,造成工程人員4傷的意外。
 當電力早已成為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對於「電」的一切似乎都認為是理所當然,但面對各種不安定因素,跳電、停電在所難免,這絕對是在不情願的狀況下發生。基於信任專業的立場,在他們工作的同時,我們應該給予維修人員鼓勵與肯定,而不是謾罵。
 不只是電力問題,這次颱風種種脫序行為,看出台灣社會尚需改進的一面,例如因颱風造成飛機停航,民眾卻強硬要求航空公司補償或給充分停航理由;又或者是在颱風天叫外送餐飲,造成外送員人身安全疑慮等等。這樣的場景始終不斷在臺灣上演,造成他人不便,也突顯人民素養不足。
 同理心是需要培養的,許多時候,第一線工作人員充滿無奈卻也無計可施,只能遭受民眾指責與質疑卻有苦難言。唯有當我們拋開自私的一面,站在對方立場所想、體會他的感受,用心傾聽、看見每個人背後辛苦的一面,才能有更兩全的答案。
 我們期待的是一個充滿和諧、沒有暴戾之氣的社會,人們互信互諒、互敬互愛,懂得尊重他人,別人才懂得尊重我們,即使只是平時簡單一句問候與關心,都能讓人心中引起激盪感動。當然,大部分人還是理智且有禮貌的,我們從小接受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只有讀書,是教人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而「同理心」正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門學問,透過包容、尊重,讓這個世界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