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馬祖歷史要靠自己寫

  • 2016-10-18
 上週一場新書發表會溫馨成功的登場,取名「天空下的眼睛」,卻是馬祖第一本寫歷史的文學作品,不是堅硬難懂的歷史典籍,易讀充滿熟悉感的文字,讓對於馬祖有一絲認識的人,產生對這一塊島嶼的深刻感情,馬祖不再只是簡單的閩江口外一串珍珠的文字可以形容,它是活生生的血淚歷史篇章,承載我們祖父母及長輩曾經經歷的日子,馬祖的下一代終於有文字、有故事可以認識自己的長輩及家鄉。
 金門與馬祖都曾經在過去歷經一段非常特殊的兩岸對峙歲月,但不同的是金門留下許多的文字資料可供查詢與閱讀,根據金門縣政府的追蹤考察,海外的金門華僑已達50萬人,不乏世界富豪等級人士,開台進士即台灣第一位考上清朝的近士就是金門人,這樣的背景養成許多具有一定知識與文字撰述能力的人,因此金門長期在資料的保留與歷史的書寫上遠遠超過馬祖。
 馬祖早年幾乎都是打漁的生計,篳路藍縷的生活只能求溫飽,甚至必須往來大陸沿海之間討生活,並無暇思考歷史文化與生活毫無相關的事宜,也因此這幾年馬祖人開始想要尋找過去的馬祖時,才發現馬祖的歷史幾乎很難找到系統的文字記載,只能在諸多歷史典籍中找尋些許可推論的痕跡,馬祖在幾千年前就有人居住,現在僅難靠骨骸去推測,而近代以來一樣在戰火摧殘中隻字付之闕如。
 這一代四十多歲的馬祖人對馬祖認識已經很模糊,曾經發生在馬祖這一塊土地的事情,只能靠即將凋零的上一代口耳相傳,想來真令人心驚,過去沒有系統的記載,讓馬祖在戰火飄零的歲月歷史即將消失,也因此「天空下的眼睛」這本以島嶼與家族歷史為本的作品,更顯彌足珍貴。
 一位願意說故事的長輩,跟願意披星戴月留下長輩故事的作者,十年的醞釀、三年的寫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何小松、姜涵生這些名字早已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不管當年他們在這一塊土地發生什麼事,但歲月殘酷的遺忘了,今天透過這本書的簡短描述,讓人們記得在馬祖曾經有他們努力與生活搏鬥的故事,讓後人緬懷也不枉生命曾來馬祖一遭。
 馬祖人的宿命,十幾歲後就要赴台就讀,跟馬祖的聯結變少、感情也淡薄,作者女兒在新書發表中的致詞讓人記憶深刻,她說離開馬祖十五年後才發現原來馬祖這麼迷人,而媽媽寫下的作品也讓這座島嶼開始充滿情感聯繫,如果連她在馬祖土生土長的孩子都不知道馬祖的過往,那還有誰能知道?
 馬祖那一頁血淚交織的歷史即將消失在老人的殞落中,曾經在這座島嶼生活的人們也逐漸消失在後人記憶中,當我們在閱讀中國古代歷史的此刻,孰不知認識馬祖歷史更是重要,讓下一代產生跟島嶼的感情連結,就是要留下我們祖先與長輩的故事,現在能寫的人變多了,我們希望更多的馬祖人願意寫下自己長輩口中的那一段歷史歲月,更期待成為鄉土教材留給我們的下一代,當年的歲月醞釀今日的馬祖,莫讓歲月巨輪帶走屬於馬祖的那一頁史。